凌晨两点半,我盯着电脑屏幕右下角不断跳动的微信图标苦笑——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在创业咖啡街区的24小时书店里通宵改BP了。隔壁桌的年轻人正用浓重的陕北口音争论着”区块链+肉夹馍”的商业模式,而我的美式咖啡早就冷得像西安腊月的护城河。
(一)
第一次听说”创业咖啡街区”这个名号时,我差点把嘴里的冰峰汽水喷出来。在回民街泡大的西安娃都懂,这座城市的商业基因从来都是”馍要一口口啃,生意要一代代做”。如今突然在科技路扎堆冒出几十家挂着英文招牌的咖啡馆,玻璃幕墙上贴满融资喜报,总让人觉得像是给兵马俑穿上了硅谷风格的连帽衫。
但你不能否认它的魔力。去年帮学弟看项目时,我亲眼见证过这样的场景:某个穿着优衣库的95后,用半小时在共享会议室的白板上画了个曲线,就让对面投资人掏出了Term Sheet。后来才知道,那孩子画的是陕西话版的”增长黑客模型”——横坐标直接标着”忒(很)”和”嫽(超)”。
(二)
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创业生态带着鲜明的本地特色。不同于北京中关村的路演厅里动不动就谈”改变人类”,西安的创业者们更爱琢磨怎么用算法优化凉皮配送路径,或是开发能识别兵马俑破损程度的AR程序。有次听见两个交大博士争论”数字孪生技术能否还原唐代西市”,恍惚间还以为穿越到了长安十二时辰的科技番外篇。
但最魔幻的还是咖啡馆里的阶层折叠。你可能左边坐着估值过亿的AI公司CEO,右边是来相亲的体制内科员,而他们都在同一台全自动咖啡机前排队——区别只是创业者会多要三份浓缩,好撑过接下来连续四场的投资人约见。
(三)
某个雨夜,我和做硬件的王工蹲在街区门口的马路牙子上抽烟。他指着霓虹灯下的巨幅标语问我:”你说这’让每个创意都有绽放的舞台’,到底是愿景还是广告词?”当时他刚被第三个FA放鸽子,原型机零件散落在背包里叮当作响。
这让我想起街区转角那家永远在装修的”独角兽咖啡”。据说老板给每任店长都画同样的饼:”等咱们Pre-IPO了…” 结果三年过去,连咖啡机都没换过代。某种程度上,这里就像个大型楚门世界,所有人都在认真扮演自己的创业剧本,却说不清观众到底是谁。
(尾声)
上个月再去时,发现常去的咖啡馆悄悄撤掉了”共享办公”的招牌,重新做回传统意式。服务员小张告诉我,现在最畅销的是”回魂美式”——双份浓缩加冰峰汽水。这个诡异的组合意外地好喝,就像这座古老城市与创新经济的碰撞,违和中透着某种奇妙的和谐。
离开时经过新开的秦创原展示中心,玻璃橱窗里循环播放着某位大佬的演讲:”西安要用三千年积淀孵化未来…” 我忽然想起王工的朋友圈——他最终把硬件公司开在了电子城的老居民区,最新动态是晒自家研发的智能煮馍锅,配文:”有些烟火气,比融资战报更踏实。”
或许,这才是西安创业咖啡街区最真实的隐喻:在拿铁与胡辣汤的混搭里,藏着这座城市对创新的独特理解——可以仰望星空,但别忘了脚底还踩着十三朝的土地。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