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杭州某创投咖啡厅,我听着一位穿着考究的投资人侃侃而谈:”教育是最后一片蓝海,政策越收紧,头部机构越值钱。”他晃着冷萃咖啡的玻璃杯,像摇晃着一支即将涨停的股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当我们谈论”投资学校”时,本质上是在讨论如何把知识蒸馏成现金流。
说实话,我曾以为办学是件神圣的事。我姑妈在苏北小镇守了三十年小学,她的账本里最大的开支是给留守儿童买冬衣。但现在的教育投资圈流行的是另一套逻辑:用坪效衡量教室价值,用续课率代替教学质量,甚至把教师培训做成标准化流水线——这哪里是办学,分明是开了个特种养殖场,只不过养的是活生生的未来。
最讽刺的是,真正赚钱的从来不是教育本身。深圳某知名国际学校周边房价十年涨了400%,开发商打着”名校旁最后席位”的旗号,赚得比办学方多三倍。还有那些伪装成课外辅导的”精英俱乐部”,一年20万的会员费本质上是在贩卖焦虑,顺便给家长提供个社交货币。你说这是教育投资?不如说是中产阶层的赎罪券。
我认识个90后创业者更绝。他把倒闭的幼儿园改造成”跨界学习空间”,白天教编程,晚上开品酒课,周末还能租给拍短视频的团队。去年融了Pre-A轮,估值1.2亿。投资人看中的根本不是课程质量,而是他那套”教育场景碎片化复用”的模式——看,资本关心的永远是如何把时间切成更薄的片,每片都蘸上蜂蜜标价出售。
但你说完全不赚钱?也不尽然。我调研过某三线城市职业培训学校,校长把电焊专业做成了爆款,学员还没毕业就被高铁项目部预定一空。他的秘诀是把车间建得比教室还大,实训耗材投入占总预算60%。这种笨办法资本看不上,但实实在在让农村孩子月入过万。可惜这样的案例在投资人眼里”缺乏 scalability(可扩展性)”——换句话说,赚的是辛苦钱,不够性感。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投资回报”。当我看到那个电焊实训车间里,有个姑娘戴着防护面具火花四溅地操作时,她眼里的光比任何财务报表都耀眼。这种回报无法折算成IPO市值,但能让整个家庭实现代际跨越。可惜现在的资本游戏里,这种需要十年才能成熟的果实,早就被排除在投资标的之外了。
所以下次再有人拉着你聊教育投资,不妨问问:您投的究竟是校舍里的读书声,还是地产项目的溢价空间?是真正的育人事业,还是又个包装成”刚需赛道”的收割游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