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看到股市跳水,我总想起去年在陆家嘴一家咖啡馆里无意听到的一段对话。两个穿着西装、面前摊着笔记本电脑的中年人,一个忧心忡忡地说:“美联储这节奏,怕是明年还得加。”另一个嗤笑一声:“别自己吓自己,市场早price in了。”结果今天大盘跌了2.3%,不知道那两位老哥此刻作何感想。
我从不觉得股市涨跌能用一两条新闻解释清楚——什么“加息预期升温”、“地缘政治风险”或者“某个龙头股业绩不及预期”,这些无非是给集体情绪找个看似理性的出口罢了。真正让我困惑的是,我们明明知道市场总会波动,却每次都要煞有介事地给下跌编个故事,就像原始部落为打雷下雨编造神话一样。
就拿今天来说吧,表面上看是境外央行释放鹰派信号引发的连锁反应。但你要是问我,我觉得更像是机构投资者在玩一场“看谁跑得快”的游戏。我认识的一个私募基金经理上周末喝酒时吐槽:“现在持仓同质化太严重了,一旦有风吹草动,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先降仓位再说——反正跑慢了挨骂,跑快了顶多算误判。”这种群体性焦虑,比什么基本面指标都更能解释为什么跌起来总是刹不住车。
更讽刺的是,我们越是想用理性分析预测市场,市场就越要展现它的非理性。就像有个操盘手朋友说的:“现在AI量化模型占了七成交易量,但模型都是人写的,到最后还是在模仿人类的恐惧和贪婪。”今天上午的抛售潮里,至少有三次明显是触发了程序化交易的止损线,结果引发连锁踩踏——这哪里是机器在交易,分明是人类把恐慌编码成了算法。
或许我们应该坦然承认:股市本质上是个巨大的情绪放大器。我去年在波士顿参加投资论坛时,有个白发苍苍的对冲基金创始人说得一针见血:“人们总在找下跌的‘原因’,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昨天涨太多了。”现在回想起来,这个看似矛盾的结论里藏着某种智慧——当所有人都觉得“这次不一样”的时候,往往历史的剧本早就写好了。
所以别太把今天的涨跌当回事。要是真焦虑,不如关掉行情软件去喝杯咖啡。毕竟咖啡馆里的闲话可能比研报里的预测更接近真相——虽然真相可能是,我们永远搞不懂市场,就像搞不懂为什么雨天总想睡觉一样。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