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盯着手机屏幕突然笑出声来:“你看这两融余额,跟心电图似的——这帮人又在集体犯傻了。”我凑过去瞥了一眼那条蜿蜒的曲线,忽然觉得这串冷冰冰的数字,简直比任何心理测评都更能戳穿市场的情绪底色。
很多人把两融余额简单理解为“市场热度计”,这说法对了一半。更准确地说,它是散户情绪的显微镜——你会发现所谓“市场理性”根本是个伪命题。我记得2015年那轮疯牛,两融余额飙到2.2万亿时,连小区保安都在讨论杠杆炒股的秘诀。当时有个90后程序员跟我吹嘘他的“科学加仓模型”,三个月后他在天台抽烟时承认,那套模型本质上和赌场押大小没区别。
有意思的是,两融余额的变动节奏总比股价慢半拍。就像醉汉踉跄着追公交车——指数都冲过两个红绿灯了,融资余额才气喘吁吁地跟上。这种滞后性暴露出散户的典型心态:上涨初期怀疑观望,中途犹疑试探,等到巅峰时期反而疯狂加码。去年新能源板块的过山车行情就是教科书案例:当融资余额增幅连续突破15%时,其实已经在敲响丧钟了。
有些人迷信“余额新高即见顶”的玄学,这或许比技术指标更靠谱。当融资买入额占到市场总成交15%以上时,市场本质上已经变成击鼓传花的狂欢派对。我统计过近五年数据,每次两融余额同比增幅超40%后,六个月内必然出现20%以上的回调。这不是什么神秘预言,纯粹是杠杆资金自我反噬的必然结果——当所有人都借债炒股时,后续还有谁能来接盘呢?
更值得玩味的是融券余额的“叛逆属性”。在A股这个做空机制尚未成熟的市场,敢于融券的人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疯子。去年某医疗白马股暴雷前,其融券余额诡异激增300%,当时被多数人讥讽为“杞人忧天”,事后却证明是精准的危机预警。这些“市场叛逆者”用真金白银押注悲观预期,往往比分析师的长篇大论更有说服力。
现在监管层把两融标的扩大到1600只,这个数字游戏背后藏着更深的隐喻。当创业板个股也能轻松加杠杆时,波动率注定要成为常态。我有次试过用两融账户买科创板股票,那种每分钟心跳加速的刺激感,简直比期货交易还考验神经。或许某天我们会看到专门针对两融投资者的心理辅导热线——毕竟长期盯着余额变动曲线,真的可能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
说到底,两融余额最残酷的真相在于:它永远在奖励先知先觉者,惩罚后知后觉者。当出租车司机开始和你讨论融资杠杆时,最好的策略或许是去开通融券权限——历史总在用不同的剧本重复同一个道理,可惜大多数人宁愿相信这次会不一样。
下次当你看到两融余额又创新高时,不妨把它想象成夜店门口的排队长度:队伍越长说明里面越热闹,但通常也意味着最好喝的酒早已被喝光。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