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理财的幻梦与现实:当安全感成为最昂贵的奢侈品

上周和老王喝茶,他神秘兮兮地告诉我发现了个”年化5%还保本”的理财产品。看着他发亮的眼睛,我突然想起三年前另一个朋友也是这样兴冲冲地买了某地产公司的”保本理财”,最后连本金都要不回来的模样。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追求的所谓”保本”,到底是在购买安全感,还是在为焦虑买单?

说实话,现在的理财市场像个精心设计的魔术秀。银行柜台里那些标注”保本”的结构性存款,仔细看说明书会发现保的只是最极端情况下的本金(比如挂钩标的跌到零时还能拿回80%),而所谓的预期收益率根本就是个概率游戏。我翻过某大行的一款产品说明书,足足47页的条款里,”可能””或然””假设”这样的词出现了126次,比律师函还谨慎。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越是声称保本的产品,隐藏的成本往往越高。就像你去买保险,保费其实就是你为”安全感”支付的对价。我算过某款网红保本理财的实际成本,如果把流动性锁定期、通胀侵蚀、机会成本都折算进去,年化收益可能还不如余额宝——但人们就是愿意为”保本”这两个字多付30%的隐性费用。

最近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的消息让很多人大惊失色。其实从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那天起,”打破刚兑”四个字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着,只是大多数人选择性地看不见。有个做信托的朋友跟我说,现在他们销售培训第一课就是教怎么用”业绩比较基准”代替”预期收益率”,用”历史兑付率100%”暗示而非明示保本——语言的艺术在这里发挥到极致。

有保本的理财产品吗

我母亲那辈人对保本有着宗教般的执着,这我能理解。他们经历过物价闯关、下岗潮、P2P暴雷,对资产安全的焦虑已经刻进基因。但年轻人跟风追求保本就显得很诡异——二三十岁的人,投资周期长达三四十年,却非要追求3%的”绝对安全”,这就像运动员穿着救生衣参加田径比赛。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保本”这个概念。真正的保本不该是数字上的绝对保全,而是购买力不缩水的相对保全。十年前100万够付首付,现在同样的钱可能只够买个车位,这种”数字保本实际亏损”才是最可怕的。有时候我觉得,敢于接受一定波动的人,反而才是真正的风险厌恶者——他们厌恶的是被温水煮青蛙式的财富蒸发。

最近新能源板块大跌时我注意到个现象:那些曾经嘲笑炒股风险大、只买理财的人,反而在朋友圈哭诉理财收益不及预期。这很讽刺不是么?当所有人都挤在所谓安全的独木桥上时,桥本身就成了最大的风险源。我记得巴菲特说过类似的话: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所以下次有人跟你推荐保本理财时,不妨问三个问题:保本的具体条款写在合同第几页?流动性锁定期对应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发行方自身的信用风险评级如何?通常问完这三个问题,对方出汗的表情会比任何理财说明书都更有说服力。

说到底,理财市场上最保本的或许只有一个道理:没有白纸黑字写进合同条款的承诺,都是海市蜃楼。而我们要保的从来不只是本金,更是保持清醒思考的能力——这才是最该保住的”本”。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646/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