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三里屯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自称”影视投资顾问”的年轻人。他穿着定制的西装,腕表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闪着冷光。”现在投电影比买比特币靠谱,”他搅拌着68元一杯的手冲咖啡,”我们刚做完一个项目,收益率比预期高了37个百分点。”我注意到他说”项目”而不是”电影”,说”收益率”而不是”故事”——这种语言上的置换让我莫名想起菜市场里讨论猪肉价格的贩子。
影视投资基金本质上是个悖论。它试图用财务模型解构艺术创作,就像用游标卡尺测量眼泪的温度。我见过太多剧本会议变成收益率论证会,主角弧光要让位于ROI曲线。某次参与一个历史题材项目的策划,资方代表坚持要求加入”更年轻的元素”,最后成片里出现了穿着汉服跳女团舞的诡异场景——数据证明Z世代观众需要这样的”创新”。
这个行业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总在追逐确定性,而电影的本质恰恰是不确定性。2016年某上市公司投资3亿的史诗巨制,请来好莱坞特效团队和半个娱乐圈的明星,最终票房还不及同档期一部小成本方言喜剧。那部喜剧的导演后来告诉我,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穷”——穷到资方懒得派人来片场指手画脚。
现在最让我警惕的是算法对创作的侵蚀。某视频平台高管曾得意地展示他们的”爆款公式”: 第7分钟必须有强冲突,每12秒要有一个笑点,爱情线要符合”三幕式情绪曲线”。结果去年暑期档前三名的剧集,豆瓣评分都没过6分——观众用脚投票给了套路化生产,但看完后又忍不住骂娘。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投资”这个词的本意。日本松竹映画在1960年代投资大岛渚时,看重的不是票房预测报表,而是那个年轻人眼睛里烧着的火。后来青春残酷物语亏损了,但它为日本电影换来了十年的黄金时代。现在还有基金愿意做这样的赌注吗?也许有,但我没见过。
说到底,电影基金最该投资的不是IP,不是流量明星,而是”意外”的可能性。就像去年某艺术片导演用手机拍摄的纪录片,意外收获千万票房——那种原始的生命力,是任何风险评估报告都算不出来的变量。可惜现在多数基金的KPI制度,本质上是在诛杀意外。
离开咖啡馆时,那个年轻投资人正兴奋地谈论着虚拟偶像的投资蓝海。”永远不会塌房,永远完美控评。”看着他瞳孔里跳动的数据流,我突然觉得寒冷——当电影彻底变成金融衍生品,我们失去的何止是几部好作品。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