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连续创业者喝咖啡,他苦笑着掏出手机给我看:”第17封拒信,连见面聊的机会都不给。”屏幕冷光映着他眼里的血丝——典型的VC追逐后遗症。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创业者是不是被硅谷叙事洗脑太深了?仿佛拿不到红杉的投资,创业就注定失败似的。
真实情况是,我见过太多项目死在无休止的路演轮回里。有个做智能园艺的朋友,三个月见了48家机构,PPT改到第11版,最后在某个凌晨突然给我发消息:”我好像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了。”这种异化感太致命了——当你开始为投资人的偏好调整产品方向时,本质上已经是在给自己挖坟。
让我说点政治不正确的:90%的早期项目根本不该拿VC的钱。资本猛药灌下去,要么催成畸形巨婴(参考某些共享经济暴雷案),要么直接毒发身亡。去年接触过个做传统工艺再造的工作室,本来慢慢积累客户活得挺滋润,非要去融个Pre-A。结果数据造假、疯狂扩团队、烧钱买流量,最后死在B轮前夜——原来的老客户也丢光了。
真正聪明的玩家早就在玩多维融资拼图。我认识个95后搞功能性茶饮的姑娘,压根没进过投资机构办公室。先是众筹了启动资金(换来第一批种子用户),接着用预售卡券做现金流,后来某个茶山地方政府给了产业补贴,最近甚至用短视频账号的未来收益权做了质押借贷。这种野路子融资能力,比那些只会写BP的书呆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VC的价值。对于需要快速规模化的模式创新类项目(注意这个前提),机构资金确实是火箭燃料。但问题在于,现在连开社区面包店的都想着融个千万级——这行业哪有这么高的资本回报率?某种程度上,投资人也成了共谋者,毕竟管理费是按规模计提的。
比较讽刺的是,当所有人都在追逐”聪明钱”时,反而忽略了最原始的融资方式。我表哥在县城做预制菜,启动资金来自三个水产批发老板的民间借贷——年化18%听着吓人,但人家第二天就到账,而且从不干涉经营。比起某些机构派来的毛孩投资经理指手画脚,这种”笨钱”反而更干净。
最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真正活过五年的创业公司,往往都是混合融资的产物。天使轮拿个人投资者的钱做产品验证,政府专项基金支持研发,供应链金融解决周转,盈利后甚至会用银行承兑汇票——就像生物多样性一样,融资渠道越杂的生命力越顽强。
所以下次有人和你大谈TS、估值、对赌协议时,不妨反问一句:”除了资本杠杆,你还知道其他七种活下去的方法吗?”创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融资只是工具之一。当你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投资人身上时,这个游戏从一开始就输了一半。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我投资的那个小程序团队好像该催第三季度财报了一—看,资本异化人的过程就是这么自然)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