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基的黄昏:当稳健成为最大的风险

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同学。他刚从某大型基金公司离职,手里捧着一杯早已凉透的美式咖啡。”知道吗?我现在最怕听到客户问我’有没有稳健的理财产品’。”他苦笑着,”每个要’稳健’的人,其实都是在要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承诺——既要高收益,又要零风险。而债基,恰好成了这个时代最讽刺的金融幻觉。”

这话像一根刺,扎破了我对债券型基金的所有固有认知。

传统认知里,债基是资产配置中的”安全垫”,是风暴中的避风港。但真是这样吗?看看今年上半年的数据:超过三成的债券型基金出现净值回撤,某些可转债基金甚至创下15%以上的跌幅。这让我想起彼得·林奇那句被用烂的话——”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但更可怕的是,你以为你知道。

债基的魔法建立在两个脆弱的支点上:刚性兑付的幻觉和利率下行的预期。第一个支点早在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时就已经裂开缝隙,而第二个支点正在当前全球加息潮中剧烈摇晃。我见过太多投资者,把”固收+”产品当成余额宝的升级版,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钱最终流向了某偏远县城的城投债或是某房企的美元债。

债券型基金

有意思的是,债基的风险恰恰藏在它的”稳健”标签里。股票型基金的波动是可见的,像海面的浪花;而债基的风险是暗流,平时看不见,一旦爆发就是漩涡。2020年的华晨永煤违约潮中,那些号称”绝对收益”的产品一夜跌去半年收益,投资者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债券也会违约,原来AAA评级可以这么儿戏。

更深刻的矛盾在于期限错配。大部分投资者持有债基的时间不超过一年,但债基投资的债券久期可能长达三年、五年。这就像用闪电的速度拍摄冰川的移动,结果只能是扭曲和误读。我认识一位私募固收总监,他私下说现在做债基就像在雷区里跳华尔兹,”信用下沉赚点票息,不过是用风险换收益的新说法罢了”。

债券型基金

某种程度上,债基正在变成金融炼金术的产物。通过杠杆、通过信用下沉、通过可转债增强,把本该平淡无奇的固定收益产品包装成收益惊人的热门货。还记得那些年化7%的”稳健理财”吗?现在看看它们的持仓,恐怕要惊出一身冷汗——一堆B评级的信用债,靠着期限错配和杠杆支撑着脆弱的收益曲线。

也许我们需要一场债基的去魅运动。不再把它看作是无风险的收益源泉,而是有风险的资产配置工具。我越来越觉得,选择债基的核心能力不是看收益率高低,而是读懂持仓报告里那些晦涩的债券代码背后真正的风险敞口。

当前的美联储加息周期正在撕开最后的遮羞布。当无风险利率都达到4%以上,那些费尽心思才做到5%的债基还有什么存在意义?风险收益比正在发生根本性逆转,这是很多固收基金经理不愿面对的现实。

坐在我对面的老同学最后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这个行业最讽刺的是,我们一边教育投资者要长期投资,一边自己却在追逐季度排名。”债基本该是时间的朋友,但在考核短期化的基金行业里,谁都很难真正践行长期主义。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会发现债基的黄金时代早就结束了——不是在2022年的下跌中,而是在每个人都不再问”能赚多少”而是问”可能亏多少”的那一刻。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617/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