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和理财险:一场关于生命与金钱的对话

上周和一位老友喝酒,他刚签了份年缴五万的理财险,兴致勃勃地给我算三十年后的复利收益。我抿着威士忌没作声——这场景让我想起三年前另一个朋友,他在确诊癌症后才发现自己买的”全能保单”里,寿险保额只有十万。

很多人把这两者混为一谈,就像分不清威士忌和白酒。寿险是那份深夜电话铃响时能让你喘得过气的保障,而理财险更像是精心调制的鸡尾酒——花哨,但真能解渴吗?

我见过太多人把保险当成投资工具。精算师们早就把数字算得明明白白,那些演示收益表上漂亮的红线,往往要二十年才能追上通胀。更讽刺的是,很多人宁愿相信纸面上6%的预期收益,却忽视了一份百万寿险在意外发生时才是真正的6%——不,是600%的回报率。

有个反直觉的真相:买理财险最积极的中产,往往是最需要纯保障型寿险的群体。他们背着房贷车贷,是家庭经济支柱,却把保费浪费在那些要等退休才能取现的储蓄险上。这就像给漏雨的屋顶镶金边,还不如先买结实的瓦片。

寿险和理财险的区别

我特别想吐槽某些”理财规划师”的话术。他们总爱说”既保人又保钱”,但精算模型早就注定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那些看似诱人的分红方案,剥开层层包装后,实际年化收益可能还不如定期存款——当然这话会得罪不少人。

去年帮亲戚整理保单时发现个荒诞案例:他每年交两万八的理财险,身故保障却只有三十万。而同等保额的定期寿险,每年保费不到三千。剩下两万五拿去定投指数基金,十年后的收益绝对碾压那张华丽的保单。

不是说理财险完全没用。但对普通人而言,正确的配置顺序应该是:寿险保额覆盖负债+5年收入,重疾险填满3年生活开支,最后才用闲钱考虑理财险。这个逻辑简单得可笑,却很少有人照做——毕竟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可能会死,但都坚信能活到领养老金那天。

最近区块链保单炒得火热,但我反而更怀念老一辈的保险观念。我爷爷那代人买保险就为”买个安心”,现在倒好,个个都指望靠保险发财。也许我们该回归保险最本质的意义:它不是生财工具,而是让财富不会突然消失的守门员。

下次有人跟你推销”既能保障又能理财”的产品,不妨直接问:如果我明年出事,你能赔我多少?这个数字除以年保费,才是保险真实的杠杆率。至于几十年后的现金价值?到时候能不能取出钱,还得看你活得够不够长。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我自己的寿险好像也该加保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612/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