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我在上海陆家嘴一家券商的营业部里,眼睁睁看着一个大叔用报纸卷成筒,狠狠敲打着交易终端——屏幕上的绿色数字像蛆虫一样蠕动,而他的养老金账户缩水了三分之一。“这玩意儿比老虎机还狠,”他啐了一口,“至少老虎机还响个音乐逗你玩呢。”
如今回想2003年,很多人只记得非典口罩和板蓝根,却忘了那时的A股市场正在上演比流行病更魔幻的荒诞剧。上证指数在1311点到1649点之间反复横跳,像极了被扔进玻璃罐的蟋蟀——你以为它在积蓄力量突围,其实只是在做困兽之斗。
政策市的行为艺术
当时有个流传甚广的段子:某基金经理在非典隔离期间,靠数K线图中政策利好的次数来预测行情,结果比用宏观数据分析的准确率还高。这绝非玩笑——全年13项重磅政策接连出台(我认真数过证监会文件编号),从国有股减持叫停到QFII开闸,每项都让市场像触电般抽搐。
最讽刺的是“五朵金花”行情(钢铁、汽车、石化、电力、银行)。这些庞然大物被资本捧上神坛时,我在宝钢的远房表哥正对着每月骤降的奖金条发愁。“厂里都说要减产保价,可股价怎么反而涨了?”这个悖论直到多年后我才想明白:那时的资金根本不关心工厂烟囱冒不冒烟,只在乎文件袋里装的是什么风向。
数字时代的先知与赌徒
营业厅里开始出现新型投机者——那些带着U盘和计算器的“数据派”。他们迷信PE、PB就像古人占卜龟甲,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曾信誓旦旦对我说:“只要市净率低于1.5就绝对安全。”结果他重仓的某汽车股在业绩变脸后连续跌停,屏幕上的K线活像心电图骤停时的直线。
相比之下,隔壁大妈的操作哲学反而更耐人寻味:“买菜还要看秤星呢,股票代码带8的就买呗!”她靠着这个朴素玄学在国庆节前吃进一波旅游股,收益竟跑赢了八成基金经理。这种荒诞让我怀疑:在非理性市场里,理性本身是不是最大的陷阱?
时空折叠处的启示
如今看着2023年AI炒股的风口,我常想起2003年营业厅那台卡顿的行情机。当时人们对着延迟五分钟的数据绞尽脑汁,与现在毫秒级量化交易相比宛如原始社会。但内核从未改变——那些盯着屏幕发红的眼睛,颤抖着敲键盘的手指,本质上都是人类贪婪与恐惧的具象化。
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2003年留下的遗产:那不是技术分析教科书上的某个章节,而是一面照妖镜。当你在科创板打新时突然想起中签率0.03%的长江电力,当注册制改革让你恍惚看到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子——历史从来不是线性前进的,它像个莫比乌斯环,把每个时代的欲望与癫狂都拧成了永恒循环。
(后记:那位敲终端的大叔后来转战房市,2015年给我发短信:“还是水泥墩子实在。”而眼镜青年至今仍在雪球更新技术分析帖,最新动态是研究NFTk线形态——看,荒诞从未退场,只是换了妆发。)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