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友在珠江新城喝咖啡,他突然盯着手机屏幕长叹一声:”又跌了,这个月的绩效奖算是喂了南方基金的那只’稳健增长’。”我看着他焦虑地滑动着K线图,忽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历一场奇特的集体仪式——把对未来的全部期待,打包塞进一个个基金代码里。
南方基金这家公司挺有意思的。你说它是家资产管理公司吧,可有时候感觉更像当代社会的心理诊疗所。每次市场震荡时,他们客服热线里传来的不只是咨询,更多是带着颤音的恐慌:”要不要割肉?还能持有吗?”我记得2022年那波大跌时,他们的投教直播突然变成了情感电台,主播不得不花半小时教用户做呼吸放松训练。
有件事特别讽刺。去年我参加他们的一场线下活动,发现现场90后占比超七成。这些年轻人可能说不清MACD指标,但能精准复述基金经理的星座和饮食习惯。某个管理百亿资金的基金经理,因为直播时穿了件破洞毛衣,第二天居然上了热搜——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一个不修边幅的天才比穿着阿玛尼的精英更懂赚钱。
某种程度上,南方基金正在扮演着传统宗教的角色。晨起看净值替代了早课祈祷,季度报告堪比布道经文,而那个永远跑不赢想象的投资收益,成了新时代的赎罪券。我认识个95后姑娘,每月定投时都要焚香沐浴,说这是”对金钱最基本的尊重”。
最让我困惑的是这种集体幻觉的坚固性。明明知道”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但看到某只基金三年翻倍的曲线,我们还是忍不住把养老钱全压上去。就像明知魔术是假的,依然愿意为最精彩的戏法鼓掌。南方基金的投研团队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他们每天处理的不仅是资金流,更是成千上万人的希望焦虑综合征。
前两天看到他们新推的”养老目标基金”广告,画面里银发夫妇在海边散步的场景美得像婚纱摄影。但现实中我姑妈持有的同系列产品,三年收益刚跑赢通货膨胀。这种美好愿景与骨感现实的落差,恰似这个时代的隐喻——我们明知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却偏要购买确定性的幻觉。
有时候我在想,或许我们追捧的根本不是某家基金公司,而是在资本洪流中拼命想抓住的救命稻草。当996的福报换不来财务自由,当掏空六个钱包也买不起学区房,那些跳动着的净值曲线,就成了普通人参与经济增长的最后仪式。
而南方基金这样的机构,恰巧提供了这场集体仪式的圣杯与烛台。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