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两点,我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电话那头是创业第三年的老周,声音里带着威士忌和焦虑混合的味道:”张哥,我刚花了20万请的顾问告诉我,我的商业模式全错了…”这已经是今年第五个类似的深夜来电了。挂断电话后,我盯着窗外的霓虹灯牌,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个行业——创业顾问——某种程度上正在成为新时代的”成功学神棍”。
一、解构顾问行业的”皇帝新衣”
大多数创业者寻找顾问时,潜意识里要的不是建议,而是救命稻草般的心理安慰。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深圳湾某家网红咖啡厅目睹的场景:一位戴着劳力士的”明星顾问”,用PPT上几个漂亮的数据模型,就让三位连续创业者心甘情愿地签下六位数的合同。有趣的是,那些曲线图和我大学时在经济学课本上看到的范例惊人地相似。
真正的悖论在于:最需要顾问的初创团队往往请不起好顾问,而能豪掷千金的企业,顾问费反而成了某种”认知税”——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做母婴电商的90后CEO说的:”就当买个心理保险,其实我知道他们说的那些…”
二、从”军师”到”心理按摩师”的角色异化
我办公室抽屉里收藏着三本截然不同的商业计划书,分别来自同个项目的三个顾问团队。A团队坚持要All in元宇宙,B团队鼓吹私域流量是唯一出路,C团队则认定必须立即转型B2B。这不禁让人怀疑,我们到底是在提供专业服务,还是在玩一场昂贵的商业占卜?
有位做餐饮供应链的朋友说得精辟:”现在的顾问就像美颜相机,专挑你想听的说。”去年他公司差点被某知名顾问机构带进预制菜的坑,最后是靠楼下菜市场大妈”现在年轻人还是爱吃现炒的”这句提醒才及时刹车。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过度神话了方法论,而忽略了最朴素的商业直觉?
三、好顾问的自我修养:敢说”我不知道”
入行第十年,我逐渐总结出三条反常识的生存法则:
1. 每接一个新案子,先花两周时间研究为什么不该接这个案子
2. 当客户眼睛发亮时立即提高警惕——那往往意味着他们只听懂了想听的部分
3. 最好的建议有时藏在”这个方向我暂时看不到出路”的坦白里
我职业生涯最骄傲的时刻,是去年劝退了一个急着融资的AI项目。当时那个哈佛毕业的创始人差点把咖啡泼在我脸上,六个月后他发来消息:”幸好当时没融到那笔钱…”这种”不服务”的服务,或许才是这个行业真正的价值所在。
[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打断思绪]
“张顾问,我们决定接受您的建议…”
放下电话,我在笔记本上又添了条新守则:永远对”成功案例”保持怀疑——因为真正的转折点,往往藏在客户不愿提及的失败里。这个行业最大的讽刺莫过于:最称职的顾问,可能恰恰是最常让自己失业的那种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