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月最后那个交易日,我盯着屏幕上那条绝望的绿色直线,想起2019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偷听到的对话。两个西装革履的男人用银勺搅动着拿铁,其中一个笑着说:”五一前的股市就像节前的高速公路——看起来都是出路,实际上全是堵点。”当时觉得这话太刻薄,现在想来简直是预言。
数据不会说谎,但数据最会骗人。过去十年五一节前一周下跌概率超70%的统计,被券商分析师们包装成”节日效应”,仿佛这只是个无关痛痒的季节性波动。但当你把K线图叠加在五一黄金周消费数据上,就会看见诡异的镜像关系——景区人潮每增长1%,节前机构资金流出就增加0.8%。这哪里是效应?分明是场精心策划的集体逃亡。
我认识某个私募基金经理多年,他每年4月25日左右必定开始”过敏性鼻炎发作”。很巧,每次发作都精准对应调仓换股期。”小散们等着节后红包,我们等着收割节前焦虑。”去年他在微醺时漏出的这句话,让我突然看懂了那些看似无序的波动。机构玩家早就摸透了节假日前的情绪周期,那些喊着”持股过节”的研报,往往就是他们找人放的烟雾弹。
特别讽刺的是2020年五一,当时全民困在家里云旅游,股市却走出逆势行情。你看,当真实消费与资本市场彻底脱钩时,所谓”假日经济”的谎言就兜不住了。那五天全国景区门票收入同比跌90%,创业板却涨了3.7%,这分明在说:股市反应的从来不是消费现实,而是对消费的想象。
今年更微妙了。淄博烧烤和天水麻辣烫轮流霸屏,旅游预订量号称创历史新高,但仔细看航空股和酒店股的资金流向——大资金早在四月第三周就开始悄悄撤离。某个掌管百亿资金的95后基金经理跟我说:”现在赌五一行情不如赌节后复工效率,您没发现最近周期股异动吗?”这种思维转变很说明问题:资本市场正在用脚投票,告别”节日叙事”的旧逻辑。
或许我们早就该承认,五一行情从来不是经济晴雨表,而是人性放大镜。那些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冲进去赌消息的散户,和春节前囤茅台期待升值的叔叔辈,本质上犯的是同一种认知错误——把集体狂欢误判为投资机会。真正聪明的钱,此刻正在计算节后第一周哪些板块会遭遇获利了结。
所以明天开盘前,不妨先把财经APP里的”五一特辑”分析都删了。你要看的不是还有多少游客挤在黄山缆车里,而是节后哪些工厂的车间灯会最先亮起。资本市场的假期,从来都比现实世界结束得更早。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