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突然问我:”你觉得现在市场上谁最像穿着西装跳街舞的国企?”我没反应过来,他抿了口威士忌说:”中邮基金啊。”
这个比喻让我愣了半天。仔细想想还真有点意思——一家带着浓厚邮政系统基因的公募基金,要在高度市场化的资管行业里和那些狼性十足的对手抢饭吃,这画面本身就带着某种荒诞的喜剧感。
我记得2015年那轮牛市,中邮因为重仓创业板一度冲到行业前十。当时有位研究员朋友咬牙切齿地说:”他们哪是在做投资,根本就是在邮局里玩极限运动。”结果第二年创业板崩盘,中邮业绩滑铁卢,又有人调侃:”你看,邮递员果然不适合玩冲浪。”
但事情正在起变化。去年参加资管论坛时,我注意到中邮的新任总经理在演讲时全程没提”转型升级”之类的陈词滥调,反而花了二十分钟讲他们怎么用邮政网点的基层调研数据做另类因子挖掘。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邮局寄包裹时,那个总在记账的老会计——现在他们似乎打算把这种毛细血管式的触达能力变成投研优势。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中邮去年发行的养老FOF,首募规模居然挤进同类前三。在银行渠道强势的今天,他们靠着邮政储蓄银行遍布县城的网点,把基金卖到了很多头部公司根本触达不到的四线城镇。这算不算是另一种”农村包围城市”?
不过最让我困惑的是他们的投研团队建设。一方面从头部公司挖来不少明星基金经理,另一方面又保留着内部培养的”老邮政人”。两种文化碰撞得厉害——有次听他们内部路演,量化出身的博士和做了二十年基本面研究的老将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居然用”猜硬币正反面”来决定要不要加仓某只消费股。这种近乎魔幻的现实主义管理方式,反而在去年震荡市中做出了18%的相对收益。
当然问题也很明显。他们固收团队至今没走出”稳健到平庸”的怪圈,某个主打利率债的产品连续三年跑输通胀。有同行刻薄地说:”邮局出身的人,果然只会寄钱不会赚钱。”但换个角度看,在打破刚兑的大背景下,这种近乎偏执的风险控制,反而成了部分低风险投资者的避风港。
最近让我意外的是,他们开始尝试用邮政冷链物流数据预测生鲜供应链企业的季度营收。虽然模型还在验证阶段,但这种看似笨拙的”土法炼钢”,反而比某些追逐卫星数据的机构更接地气。就像我那位私募朋友说的:”当别人都在用无人机勘测油田时,他们坚持用铁锹挖井——有时候还真能挖出油。”
说到底,中邮的挣扎与突围像极了这个时代的隐喻:所有传统机构都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里呛水,区别只在于有些人假装在冲浪,而有些人真的在给自己缝制救生衣。当那头戴着邮差帽的大象开始在资管的舞台上跳踢踏舞时,我们或许该放下偏见认真看看——笨拙的舞步里,可能藏着更真实的生存智慧。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