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深圳科技园的一家咖啡馆里,无意间听到隔壁桌两个年轻人的对话。一个正激情澎湃地描述着他的”颠覆性社交APP”——”用户只要眨眨眼就能匹配附近的人,绝对比Tinder快三倍!”另一个则皱着眉头问:”那你打算怎么解决用户隐私问题?还有,盈利模式呢?”
那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好项目的标准,从来不是创业者自己眼中的”颠覆性”,而是市场愿意为什么买单。
一、好项目的”反常识”
大多数人判断项目好坏,会先看技术含量、市场规模或团队背景。但这些年我观察到的真相是:最赚钱的生意往往简单到令人发指。
有个做跨境电商的朋友,专攻中东市场。他的爆款产品是什么?带LED灯的指甲钳。”阿拉伯女性晚上做美甲,很多家庭照明条件不好。”就这么个成本不到3元的小玩意,利润率超过300%。你说这算什么高科技?但人家去年净赚800万。
这让我想起彼得·蒂尔那句话:”竞争是留给失败者的。”真正的好项目,应该像在无人区开便利店——不需要打败谁,只需要找到那群渴到愿意为矿泉水付十倍价钱的人。
二、创业者的”自我欺骗”
我们总爱把创业包装成热血故事。但实话实说,90%的创业灵感都来自这三个危险的念头:
1. “我在XX领域遇到痛点,所以全世界都需要我的解决方案”(其实可能就你矫情)
2. “我要做XX行业的Uber/抖音”(巨头早把油水榨干了)
3. “先烧钱占市场,盈利以后再说”(投资人的钱烧完了你试试?)
有个做智能水杯的团队曾找我咨询。他们给杯子加了27种传感器,能监测水温、水质、饮水量…甚至还能在APP上玩喝水养成游戏。我问:”你们自己用这杯子吗?”会议室突然安静了——原来创始团队没人带自家产品上班。
检验项目好坏最狠的一招:问问自己愿不愿意押上全部身家,并且让亲爹妈当第一批用户。
三、那些藏在角落的金矿
现在说点实用的。如果你正在找项目方向,不妨关注这些反常规的领域:
1. “降级消费”赛道
经济下行时,口红效应反而爆发。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爱马仕,但花199元买”轻奢感”手机壳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认识个95后,专做”大牌平替”包装设计,给微商产品套个蒂芙尼蓝的盒子,客单价能翻三倍。
2. 解决”小麻烦”的服务
日本有家公司专门帮人整理电脑桌面文件,按时收费。听起来很蠢?人家年营收过亿日元。现代人的焦虑往往来自一堆小事——手机相册爆满、微信未读消息999+、家里总有10双找不到对的袜子…
3. 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补丁”
我特别看好给老行业做”IT化改造”的机会。比如认识个团队给菜市场摊主开发极简版库存系统,就用扫码枪+微信群接单,三个月铺开二十个菜场。比起那些动不动要”重塑产业链”的区块链项目,这种生意实在得多。
四、残酷的真相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好项目就像理想的伴侣,可遇不可求。
见过太多创业者(包括我自己)犯的错——先是爱上自己的创意,再强行找市场证据。真正该做的是反过来:像侦探一样观察人们在为什么苦恼、为什么付费、为什么骂娘,然后突然发现:”等等,这个问题居然没人好好解决?”
下次当你冒出个创业念头时,先做这个测试:
– 能不能用一句话说清谁在什么场景下为什么付钱?
– 用户现有解决方案是什么?你比他们好十倍吗?
– 如果明天BAT抄你的模式,靠什么活下来?
想不清楚这些,再炫酷的项目都只是昂贵的玩具。毕竟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有人愿意为你的存在写支票。
(写完这篇文章,我突然想起咖啡馆那个做”眨眼社交APP”的年轻人。上个月听说他转型去做宠物殡葬了——据说现在月流水30万。你看,市场永远比想象力更魔幻。)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