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朋友圈,看到河南投资集团又挂出了新一批的招聘岗位。说实话,我第一反应不是兴奋,反而有点恍惚——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大规模招人了。朋友打趣说:“国企嘛,稳定,铁饭碗。”我却忍不住想,这“铁饭碗”背后,究竟藏着多少年轻人的挣扎与权衡?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去年我有个学金融的表弟,死活不肯回河南,非要在上海挤破头进投行。今年过年见面,他居然主动问我:“姐,你说河南投资集团怎么样?”我问他怎么突然转性了,他苦笑:“在上海卷了两年,头发都快掉光了,每个月交完房租所剩无几。现在想想,稳定点也没什么不好。”
这种心态转变,我发现在95后、00后中间越来越普遍。大家嘴上喊着“躺平”,实际上比谁都焦虑——不是不想奋斗,是怕奋斗错了方向。河南投资集团这类省属国企,某种程度上成了这种焦虑的“避风港”。但问题是,这避风港真的那么好吗?
我仔细研究过他们的招聘要求。表面上写着“本科以上学历,专业对口”,但实际上——这话可能有点得罪人——很多时候拼的还是资源和背景。去年我一个学妹去面试,笔试成绩前三,最后却被一个笔试刚过线的人挤掉了。后来才知道,对方家里是某系统的。这种事在地方国企太常见了,你说这是“潜规则”也好,“人情社会”也罢,反正挺让人无奈的。
不过话说回来,国企也在变。我注意到这次招聘特别强调了“数字化转型人才”和“新能源领域专家”,薪酬开得比往年高出一大截。这说明什么?说明国企也知道光靠“稳定”这个卖点不够了,得拿出真金白银来抢人。这种变化挺有意思的——以前是求职者求着进国企,现在倒过来了,国企得想办法吸引年轻人。
最让我感慨的是招聘公告里那句“为河南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这话听起来很官方,但仔细想想,其实点出了关键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名校毕业的,到底愿不愿意留在河南发展?我认识很多河南籍的清北复交毕业生,宁可在北京上海拿1万块的工资,也不愿意回老家拿翻倍的薪资。为什么?说到底还是觉得平台不够大、机会不够多。
河南投资集团如果能真正打破论资排辈、关系至上的老毛病,倒真可能成为留住本地人才的突破口。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认识一个在里边工作了五年的朋友,到现在还在抱怨“会干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送的”。这种文化不改,再高的薪酬也留不住真正想做事的人。
所以你说这次招聘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年轻人的就业焦虑、地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国企改革的困境。每个人都能在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是选择稳定还是冒险?是留守家乡还是远走他乡?是适应规则还是挑战规则?
最后说句实在话:找工作这件事,从来没有完美选项。国企有好有坏,关键是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要是图稳定,那就接受可能存在的天花板;要是想闯荡,就得承受不确定性的压力。最怕的是左右摇摆——既想要国企的安稳,又羡慕私企的激情,最后在哪都待不舒服。
招聘公告截止日期是月底,我那个表弟最后还是投了简历。他说:“先试试吧,至少多个选择。”这话挺代表现在年轻人的心态——既不甘心,又不敢完全任性。说到底,我们都是时代洪流里寻找岸边的鱼,至于哪个岸边更值得停留,恐怕只有游过去才知道。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