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杭州一家咖啡馆,我无意中听到两个年轻人的对话。一个说:”要是早点学巴菲特买苹果股票就好了”,另一个嗤之以鼻:”他那套价值投资早过时了,现在都是量化交易和元宇宙概念。”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说来讽刺,在这个算法推荐、高频交易当道的时代,巴菲特反而成了最激进的”反叛者”。他的智慧不在于预测市场,而在于承认自己无法预测——这种坦诚,在当今这个人人自称专家的世界里,简直稀缺得令人心疼。
我记得第一次读巴菲特致股东信时,最震撼我的不是那些投资案例,而是他那种近乎固执的”不作为”哲学。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所有人都在嘲笑他”老了,看不懂科技股”,结果呢?纳斯达克崩盘时,只有他还在悠闲地喝着樱桃味可乐。这种定力,让我想起老家那个做了四十年拉面的老师傅——任你什么网红新品层出不穷,他就守着一锅老汤,反而成了最后赢家。
但说实话,巴菲特的某些观点放在今天看确实让人困惑。他长期抵触黄金,认为这个”不会下蛋的母鸡”毫无价值。可看看现在各国央行都在疯狂囤金,通胀高企时黄金的表现…这里面的矛盾让我不禁怀疑:是不是连股神也会被自己的成功经验所困?
最打动我的其实是他那个著名的”20个打孔位”理论。想象一下,一辈子只能做20次投资决策,你会不会对每个选择都慎之又慎?这个观点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显得格外犀利——我们每天被几百条推送轰炸,恨不得每分钟都调整投资组合,反而忘了投资的本质是等待。
有意思的是,巴菲特最近开始买日本商社股票了。八十多岁突然学起日语研究起太平洋对岸的资产负债表,这种终身学习的状态,比任何成功学鸡汤都来得有说服力。我有时会想,要是他年轻时赶上互联网时代,会不会也成为个科技博主?毕竟他那种把复杂概念讲得连大学生都能听懂的能力,活脱脱就是知识付费界的顶流胚子。
说到这不得不提那个经典场景:2008年金融危机时,当所有人都在恐慌抛售,他却在纽约时报发表那篇我在买美国。这种逆人性操作说起来简单,但真到你看着账户缩水30%的时候…反正我去年试过学他越跌越买,结果焦虑得半夜三点还在刷行情软件。
也许我们永远成不了巴菲特,但至少可以学学他对待错误的态度。当年承认误判航空公司是”致命错误”时,那份坦然比任何成功案例都珍贵。在这个习惯性甩锅的时代,敢说”我搞砸了”反而成了最稀缺的品质。
现在每次看到那些吹嘘”一年十倍”的炒股群,我就想起巴菲特那句话:”退潮之后,你才知道谁在裸泳。”只是现在的潮水,退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