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游戏:当私募基金成为数字的奴隶

上周和一位老友喝咖啡,他刚从某百亿私募跳槽到一家新锐机构。我问为什么放弃头部平台的稳定,他苦笑道:”现在公司晨会变成了规模汇报会,投资策略会倒像是招商推介。我们基金经理都快成产品销售了。”

这话像一根针,刺破了行业光鲜的表象。

看着最新发布的私募规模排名,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排名前三的机构管理规模都突破了2000亿——这个数字五年前还是整个行业的梦想。但奇怪的是,这些巨头的超额收益曲线,反而越来越贴近指数基准。就像吹气球,体积变大了,弹性却消失了。

这让我想起去年参加的一场策略会。某千亿私募的首席经济学家侃侃而谈宏观大势,但当我问到某个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时,他却开始打太极。后来才知道,他们的产品规模已经大到无法在小市值股票上建仓——稍微买一点就举牌,卖一点就砸盘。规模成了他们的金手铐。

行业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则:规模是护城河。但我觉得,当护城河太宽时,城堡里的人反而出不去了。大规模带来管理费收入的同时,也强迫基金采取更”安全”的投资策略——重仓蓝筹、跟随指数、降低换手率。最后大家都变成披着私募外衣的公募基金。

最讽刺的是,很多投资者还就吃这一套。他们看着规模排名选基金,就像在菜市场挑西瓜——专拣个大的拍。殊不知规模越大,获得超额收益的难度是指数级上升。物理学定律在资本市场同样适用:体型越庞大,转身越困难。

私募基金管理规模排名

当然也有例外。我认识一家专注TMT的中型私募,五年规模始终控制在50亿上下。他们有个偏执的规定:任何产品达到20亿就封盘。创始人有句话很妙:”宁愿饿着肚子跳舞,也不能吃饱了摔跤。”去年他们的收益率在行业前5%,但规模排名在200开外。

有时候我觉得,这个行业正在经历某种异化。本来衡量投资能力的标准应该是收益率,现在却变成了管理规模;本来应该是对认知的定价,现在却成了对规模的崇拜。很多私募老板嘴上说着”业绩至上”,但办公室墙上挂的永远是规模增长曲线。

最近一个现象更值得玩味:头部私募纷纷开始搞”生态化布局”。什么种子基金、创投孵化、财富管理…说得天花乱坠,本质上就是规模扩张遇到瓶颈后,开始横向发展。就像一棵树长不高了,就开始四处长枝杈。

说实话,我挺怀念十年前私募草莽时代的。那时候规模小,但每个基金经理都带着饿狼般的敏锐。现在行业规范了,规模上去了,却多了几分暮气。有时候看着那些规模排名,总觉得像在看养老院的花名册——按资历排队,按床位收费。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成功私募”的标准。是用规模丈量江湖地位?还是用超额收益证明专业价值?这个问题,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该好好想想。

毕竟,当潮水退去时,我们才会发现谁在裸泳。而现在的规模排名,可能只是记录了谁的气囊充得最足。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523/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2小时前
下一篇 2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