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创业:一场精心包装的自我折磨
我认识一个连续创业者——姑且叫他老张吧。上周三深夜两点,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空咖啡杯的照片,配文”第五个不眠夜,值得”。我顺手点了个赞,心里却忍不住想:这他妈到底是在创业,还是在自虐?
创业神话的祛魅
教科书和TED演讲总爱把创业描绘成改变世界的英雄之旅。但真实情况往往更接近一场持续性的精神崩溃。记得三年前我在深圳科技园的一家创业咖啡馆里,亲眼目睹一个创始人对着电脑屏幕突然崩溃大哭——不是因为融到了资,而是因为终于搞明白自己精心设计的商业模式根本跑不通。
创业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表面上是在追求自由,实际上却是在主动选择最严苛的枷锁。你不再有老板,但每个客户都成了你的老板;你摆脱了朝九晚五,却陷入了24/7的待机状态。这让我想起硅谷那个著名的黑色笑话:”创业就是把睡衣当正装穿的生活方式”。
痛苦经济学
有个不太受欢迎的事实:大多数创业成功案例都是幸存者偏差。我们热衷于谈论马云在公寓里创立阿里的故事,却选择性忽略同期倒下的成千上万个”马芸”。去年参加一个创业大赛,有个评委说了一句让我后背发凉的话:”你们现在坐的这个会场,五年后还能活着的项目不超过三个。”
但奇怪的是,这种近乎自毁的倾向反而成了某种筛选机制。我观察过几十个创业团队,发现最终能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忍受痛苦的。就像那个做跨境电商的朋友说的:”创业就是每天醒来发现新的死法,然后想办法不死。”
幻觉与真实的边界
最吊诡的是,创业者必须同时保持两种矛盾的心态:既要清醒地认知现实的残酷,又要固执地相信自己的幻觉。去年有个做SaaS的团队找我咨询,他们的数据难看得要命,但创始人谈起愿景时眼睛依然发亮。半年后项目死了,那个创始人却跟我说:”至少我们试过了所有可能错的方式。”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创业文化总是带着点邪教色彩。需要多强的认知失调,才能让人在发不出工资时还坚信自己在改变世界?我越来越觉得,创业本质上是一场大型行为艺术,参与者都在表演”我相信”——对投资人表演,对团队表演,最终连自己都骗过去。
另一种可能性
也许我们该重新定义创业了。在网红店和区块链项目之外,我认识一个在县城开社区菜店的大姐,她用微信群做预售,根据订单去批发市场进货,两年内开了三家分店。她从不说自己在”创业”,但每天实实在在解决着几百个家庭的吃饭问题。
这让我怀疑:那些最成功的创业,或许根本不在意自己是不是在”创业”。就像真正的好文章不会刻意追求”文采”,真正的创业者可能根本没空发朋友圈晒加班。他们只是遇到了一个问题,然后固执地想要解决它——顺便,不小心改变了某些事情。
凌晨三点,老张更新了动态:”终于找到那个bug。”配图是一缕晨光照在满是烟蒂的烟灰缸上。我犹豫了一会,还是没告诉他:人生没有debug模式,有些错误永远修正不了,而有些成功,恰恰来自学会与bug共存。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