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姑且叫他老张吧。去年疫情期间,老张的公司倒闭了。那段时间他整天窝在家里看创业英雄汇视频全集,一边看一边记笔记,眼神里闪烁着那种久违的光芒。三个月后,他兴冲冲地告诉我,他找到了”改变命运的商业创意”——共享雨伞。
半年后的某个雨夜,我在天桥上遇见正在收伞的老张。他苦笑着对我说:”电视里那些投资人拍桌子叫好的项目,怎么到我这儿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一、滤镜之下的创业神话
创业英雄汇这个节目挺有意思的。每次看到那些创业者用五分钟打动投资人,我都忍不住想:到底是这些项目真的牛逼,还是我们都被剪辑艺术给忽悠了?
记得有一期,一个做智能水杯的小伙子,在节目里把投资人说得热泪盈眶,当场拿到500万投资。后来我在展会上遇到他,问起近况,他叹了口气:”节目播出后确实火了一阵,但实际转化率还不到0.3%。”
这让我想起互联网圈那句老话:”To VC”模式——专门为投资人设计的商业模式。台上那些激情澎湃的演讲,那些漂亮的数据增长曲线,有多少是经过精心包装的”创业表演艺术”?
二、被忽略的”失败学”
节目里最让我不适的,是它对”失败”的刻意回避。每个登台的创业者都像开了挂一样,要么是名校海归,要么是连续创业者。他们的失败经历总是被轻描淡写地带过,仿佛那只是成功路上无关紧要的小插曲。
但现实中的创业哪是这样?我认识的一个餐饮创业者,前三年换了五个业态,亏了三百多万。最惨的时候,他白天当老板,晚上开滴滴。这种真实的故事,在节目里永远看不到。
哈佛商学院有项研究很有意思:他们发现那些最终成功的创业者,平均要经历3.8次失败。但在我们的创业叙事里,失败依然是个需要遮遮掩掩的污点。
三、创业教育的”代沟”
我女儿今年大三,她们学校最近流行一个”创业社团”。这些孩子张口闭口都是”独角兽”、”估值”、”赛道”,把创业英雄汇当教科书看。有次我去做分享,问他们知不知道”现金流”是什么意思,结果全场鸦雀无声。
这挺可怕的。当创业被简化为PPT演讲大赛,当商业计划变成追风口的行为艺术,我们培养的到底是创业者,还是创业表演艺术家?
四、另一种可能
去年在杭州,我遇到一个做传统五金件的老厂长。他不懂什么互联网思维,但把产品毛利做到了行业前三。他跟我说:”做生意哪有什么秘诀?就是把一个螺丝做到客户舍不得换供应商。”
这话糙理不糙。创业英雄汇里那些光鲜亮丽的创业故事,可能还不如老厂长的这一句话来得实在。
所以我现在看这些节目,更多是当商业真人秀看。真要学创业,不如去菜市场和摊主聊聊,去工业园和厂长们喝喝茶。那里面的门道,比电视上那些经过层层包装的”成功学”实在多了。
说到底,创业从来不是五分钟的激情演讲,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打磨。那些没机会上电视的创业者,他们的故事或许不够精彩,但可能更接近商业的本质。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