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盯着手机屏幕上那个绿得刺眼的数字——2.137。这是660015基金的最新净值,比三个月前我买入时跌了整整18%。窗外的霓虹灯在雨幕中晕开,像极了我账户里正在融化的资产。
说实话,我买这只基金纯粹是因为邻居老张的推荐。这个退休前在钢厂做会计的老头,如今每天戴着老花镜研究K线图的样子,活像个华尔街之狼中国分狼。”稳得很!”他当时拍着胸脯,”基金经理是清华高材生,重仓新能源和半导体,国家战略!”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总是容易给数字披上华丽的外衣。就像相亲时对方说”年薪30万”,我们自动脑补出精英形象,却忽略了他可能是个每天加班到凌晨的秃头程序员。基金净值又何尝不是?那个跳动的数字背后,是上百家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是基金经理的调仓决策、甚至是地缘政治引发的连锁反应——但我们宁愿把它简化为”涨了”或”跌了”。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当净值涨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是投资天才;跌的时候就开始骂基金经理蠢货。这种选择性归因,像极了父母看到孩子考满分夸”真聪明”,考砸了就说”不够努力”。人性啊,总是擅长给自己找心理舒适区。
我认识个私募朋友说过大实话:”你以为我们在做价值投资?很多时候就是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他管理的产品净值曲线漂亮得能当心电图样板,但我知道他去年靠重仓元宇宙概念股赚翻,今年又及时割肉跑路——这哪是投资,根本就是踩着钢丝跳探戈。
最近新能源板块回调,660015的净值自然不好看。但有意思的是,菜市场大妈们讨论基金的热度反而更高了。”跌了正好加仓啊!”卖猪肉的王婶挥舞着斩骨刀说,刀锋上的油光和她眼里的投资热情一样闪亮。这种越跌越买的逆人性操作,某种程度上倒暗合了巴菲特”别人恐惧我贪婪”的理念——虽然我怀疑巴老爷子不会在肉摊前做投资决策。
说到底,基金净值就是个罗夏墨迹测验。有人看到财富自由的机会,有人看到风险控制的艺术,而我看到的是群体心理的放大镜。在这个智能手机就能当交易终端的时代,投资早已从精英游戏变成了全民运动,只是很多人还没准备好面对随之而来的情绪过山车。
现在每次看到净值波动,我都会想起第一次学骑自行车的那个下午。父亲在后面扶着车座说:”别看车轮,看远方。”或许投资基金也是同样道理——过度关注每日净值变化,反而会失去对长期趋势的判断。虽然这话由我这个半夜刷净值的人来说,着实有点讽刺。
(写完看了眼手机,净值变成2.142了。得,今晚又能多睡半小时。)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