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里,我无意间瞥见邻桌那位穿定制西装的年轻人。他正对着笔记本电脑反复修改一份PPT,标题栏赫然写着”XX科技Pre-A轮融资计划书”。看着他时而蹙眉删除整页内容,时而突然兴奋地敲入大段文字,我莫名想起去年在西南某省会遇到的张老板——那位做了二十年传统制造业,却因为不会写”符合投资人审美”的计划书而错失转型机会的中年企业家。
这真是个讽刺的时代。我们一边嘲笑”PPT融资”的荒诞,一边不得不承认:一份精心包装的商业计划书,确实比实实在在的厂房设备更能撬动资本。就像我认识的那位连续创业者老周说的:”现在融资比的不是商业模式多扎实,而是故事讲得多动听。你得学会把三分的料,煲出七分的汤。”
看看市面上流传的那些计划书模板吧—— Executive Summary必须控制在两页以内,市场分析要套用艾瑞咨询的数据模型,财务预测要画出那条诱人的J型曲线。简直像八股文般刻板。我有次帮朋友看计划书,发现所有初创公司都在用同样的模板描述”市场痛点”,连形容词都像是从同一个词库里随机抽取的。更可笑的是,某知名机构的投资人私下告诉我,他们真正看计划书的时间平均不超过8分钟——前两页定生死。
但最让我警惕的是计划书里那些精心设计的”话术陷阱”。把月活用户说成”社群生态”,把烧钱补贴包装成”增长策略”,把尚未验证的设想美化成”技术壁垒”。有个做餐饮的朋友,明明只有三家门店,却在计划书里大谈”餐饮SaaS生态闭环”,结果真拿到了一千万融资。这行当现在玩的就是个认知差——创业者用未来时态讲故事,投资人用完成时态算估值。
财务预测部分更是大型行为艺术现场。我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是某个共享办公项目把第五年的利润率写得比苹果公司还高。创始人还振振有词:”投资人就吃这套,太保守反而觉得你没野心。” 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完美注脚——既然所有人都知道预测是假的,但所有人又都假装相信它是真的。
当然也不能全怪创业者。资本市场的审美偏好早就异化了整个游戏规则。投资人嘴上说要找”长期价值”,但身体很诚实地追逐短期爆发;声称看重”团队基因”,却总被那些会画大饼的演说家迷惑。这种扭曲的供需关系,催生出大量专门帮人写计划书的咨询机构——是的,现在连讲故事都需要专业演员了。
或许我们应该回归生意的本质。去年我在硅谷见到某个拒绝过软银的硬件创业者,他说了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如果商业模式需要50页PPT才能说清楚,这生意本身就有问题。” 他后来靠产品自身的现金流做到了细分市场第一,反而被资本追着投。
说到底,计划书终究只是故事的脚本。而真正的好故事,从来不需要镀金的封皮和华丽的辞藻。就像那个在咖啡馆改PPT的年轻人最后合上电脑时,我突然注意到他磨破的皮鞋后跟——那或许比任何文字都更能说明创业的真相。资本可以买来漂亮的PPT,却买不来鞋底走过的路。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