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在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偶遇了一位老同学。他刚从某家号称“业内顶尖”的基金公司离职,抿了一口冷萃咖啡,苦笑着说:“你知道我们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吗?不是投研能力,是PPT做得漂亮。”
这句话像根刺一样扎在我心里。我们总在谈论“最好的基金公司”,但评判标准到底是什么?是规模?是短期业绩?还是那些闪闪发光的奖杯?
或许,真正的“最好”藏在一些更隐蔽的角落。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常年霸占规模排行榜前几名的公司,往往不是业绩最出色的。就像个悖论——规模越大,业绩越难出众。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贪吃蛇游戏,吃到一定长度后,转身都变得困难。某家以“爆款基金”闻名的公司,去年旗下七成产品跑输基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继续发行新产品。投资者像追星的粉丝,明明知道专辑质量下滑,还是忍不住为情怀买单。
说实话,我越来越对所谓的“明星基金经理”保持警惕。去年某位管理规模超五百亿的明星经理,在季报里用三千字阐述投资理念,结果重仓股半年换了一轮。这就像个米其林大厨不停更换菜系,食客还没吃明白前一道菜,新菜又端上来了。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某些基金公司更像娱乐经纪公司——精心包装人设,频繁曝光,最后收割流量。
但你说没有真本事的公司吗?倒也不是。我偏爱那些有点“轴”的公司。比如有家规模中等的公司,坚持十年只做一件事:深耕制造业。他们的研究员能说出某家机床企业第三代传人和第二代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在追求快速变现的行业里显得格格不入,却也珍贵得像沙漠里的绿洲。
最近让我感触很深的是,某些外资背景的基金公司开始显露锋芒。他们不太参与排名游戏,甚至刻意控制规模。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他们宁愿放弃银行渠道的代销,也不愿降低申购门槛。这种“挑客户”的底气,国内多少公司能有?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好”的标准。是不是可以少看些年终排名,多看看他们如何对待亏损的客户?有没有在市场狂热时劝投资者冷静?我认识一位基金经理,在2020年牛市最疯的时候,给自己产品的申购设置了额外提醒弹窗:“当前估值已处于历史90%分位,您确定要继续申购吗?”这种反商业逻辑的操作,却让我看到这个行业正在消失的匠人精神。
说到底,基金公司本质是“受人之托”,但这个“托”字,现在有多少人还记得它的重量?下次当你再看到“最好”这个词时,不妨多问一句:是对谁最好?对管理费收入最好,还是对持有人的钱包最好?
有时候我在想,这个行业最需要的可能不是又一个“最好”的标签,而是一场关于“信任”的重塑。毕竟,当潮水退去时,我们才会发现谁在裸泳——而好的基金公司,应该是在退潮前就提醒大家带好毛巾的那一个。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