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去年在深圳湾口岸的货币兑换点,我见过一位攥着皱巴巴港币的老太太。工作人员用圆珠笔敲着玻璃上的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告示,老太太的眉头越皱越紧。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那些印着国徽的规章条文,最终都化作普通人掌心的温度或凉意。
(二)
条例从来不只是技术文本。2016年修订时增加的”宏观审慎管理”条款,表面看是增加了几个专业名词,实则是给监管者装了把瑞士军刀——经济过热时可以随时弹出反周期调节工具。但有趣的是,这把刀的刀刃是橡胶做的,去年某房企美元债爆雷时,我们分明看到监管部门在”风险处置”和”市场稳定”之间反复摩挲刀柄的样子。
(三)
有个同行曾半开玩笑说,我们的外汇管理像在养锦鲤池。既怕鱼儿饿死,又怕它们跳缸。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个老话题,就像在讨论要不要给鱼池加盖——2013年上海自贸区搞分账核算系统时,活脱脱就是在玻璃缸上凿了几个透气孔。最近海南自贸港的QFLP试点,倒像是给特定品种的鱼开了个小天窗。
(四)
最微妙的永远是”藏汇于民”这个命题。官方数据说个人购汇年度额度5万美元够用,可朋友圈里换汇中介永远活跃。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的银杏树——规章是那圈铁栅栏,但总有人能找到翻进去捡白果的捷径。去年某跨境电商用”蚂蚁搬家”被罚的案例,不就是保安和拾荒者之间的永恒博弈?
(五)
现在区块链上的USDT每天在暗渠里奔流,这比当年地下钱庄用卡车运现钞高明多了。条例修订者或许该学学杀毒软件公司,把刚性条款变成可以每周更新的病毒库。毕竟当深圳程序员们开始用游戏装备跨境结算时,我们的管理办法还在和旅行支票时代的幽灵搏斗。
(六)
有次在陆家嘴的沙龙里,听某位参与立法的专家嘟囔:”我们其实在画一幅水墨画,既要留白又不能失焦。”这话矫情却真实。就像此刻窗外的春雨,既不能瓢泼到引发洪涝,也不能细弱到浇不灭扬尘——外汇管理的艺术,大抵如此。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