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九点半,我总会下意识地刷新手机——不是为了看新闻,而是盯着那个六位数的代码:001349。这个动作已经持续了两年三个月零五天,像极了某种宗教仪式。说来可笑,我对这只基金的了解,可能比对自家冰箱里还剩几个鸡蛋更清楚。
昨天净值又跌了0.8%,这已经是本月第七次收绿。手机推送弹窗时我正在煮咖啡,浓缩咖啡液滴落的声音突然变得刺耳起来。这种条件反射般的情绪波动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节遇到的基金经理——他当时一边手冲耶加雪菲一边说:“投资本质上是在为不确定性定价,但大多数人却在为情绪买单。”
确实如此。我们这代人对数字的敏感度简直病态。净值上涨时,觉得自己是巴菲特再世;下跌时又惶惶不可终日。最讽刺的是,去年这只基金年化收益明明跑赢了通胀,但投资者的赎回率却创了新高。就像那个经典行为实验:人们宁愿确定损失100元,也不愿接受50%概率损失200元的机会——即便后者的数学期望更优。
有时候我觉得,基金净值走势图根本是面心理照妖镜。上周三净值意外大涨2.3%,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立刻怀疑是不是哪个重仓股有利空出尽。这种被害妄想症般的警惕性,放在十年前炒房时明明是个优点,在金融市场却成了致命伤。就像拿着冷兵器上现代战场,自以为是的经验全是累赘。
我认识个95后程序员,他把定投001349设置成自动化程序后直接卸载了交易软件。“人类处理随机波动的能力还不如机器学习”,他说这话时正在给量化交易模型调参,屏幕上的神经网络架构图像极了人类焦虑的神经元映射。某种程度上,我们这些天天盯盘的人,反而成了自己投资组合里最不稳定的风险因子。
最近突发奇想做了个实验:把每日净值波动和我的情绪状态做成双轴曲线图。结果令人沮丧——两条线的相关性高达0.71,比大多数主动型基金与基准指数的相关性还高。这意味着我的喜怒哀乐居然被几组随机数字绑架了,而真正该关注的宏观趋势、行业轮动、经理调仓逻辑,反而在每日的焦虑中被忽略了。
或许我们应该像对待天气预报那样看待净值波动。明天下雨你会郁闷,但绝不会因为连续三天晴天就认为雨季结束。金融市场的季节性远比气象复杂,但我们却总妄想从日线图里看出永恒规律——这种认知偏差,可能比市场本身的风险更需要防范。
(突然收到净值推送提醒,今日+0.42%。好吧,至少今晚的威士忌可以少倒半杯。)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