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投资公司开始谈论“温度”

上周路过陆家嘴,在星巴克无意间听到两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谈论“鑫海投资的新战略”。其中一个推了推金丝眼镜说:“他们现在主打‘有温度的投资’,你不觉得这很矛盾吗?”这句话像颗石子投进我心里——什么时候开始,资本也需要假装温暖了?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参加过的某场投资峰会。当时鑫海的CEO在台上侃侃而谈“价值投资新范式”,PPT上全是曲线图和收益率,台下投资人边喝红酒边用计算器敲数字。散场时有个创业者拉住我衣袖:“他们说我的项目缺乏‘人性化数据模型’,可我做的是临终关怀服务啊…”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某些投资机构早已把人性量化成了KPI。

有意思的是,鑫海最近确实在改变策略。他们开始投资社区菜场改造项目,给少儿编程团队提供无息贷款,甚至资助过某个边缘艺术家的行为艺术展——就是那个用碎钞机表演“资本葬礼”的刺头。这种转变透着某种荒诞:就像屠夫开始给猪念诗,但你又不得不承认,这比纯粹的冷血算计来得有趣。

我认识个在鑫海干了八年的风控总监,去年突然辞职去大理开民宿。有次喝酒时他说:“我们以前用算法给‘人性风险’打分,直到有天系统给我的婚姻幸福度打了2.3分——当晚妻子真的提出了离婚。”他苦笑着晃悠酒杯,“现在想想,或许我们才是最需要被风控的对象。”

鑫海投资有限公司

某种程度上,投资机构谈“温度”像是一场大型行为艺术。但比起那些直接把“割韭菜”写在脸上的机构,至少鑫海还愿意披件道德外衣。有次在他们发布的ESG报告里,我注意到某个养老社区项目的年化收益率刻意调低了0.5%,备注栏写着“情感溢价折算”——这个细节比整本报告都更让我触动。

最近听说他们内部在争论是否要投资某个AI心理咨询项目。激进派说这是蓝海,保守派说情绪无法被算法治愈。这场争论本身就像个隐喻:当资本开始认真讨论如何治愈人心时,到底是我们驯化了资本,还是资本终于找到了更高级的剥削方式?

走出咖啡厅时夕阳正好,陆家嘴的玻璃幕墙闪着金色暖光。那个说“矛盾”的年轻人正在打电话:“王总放心,我们的温暖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突然觉得,或许这就是当代金融最真实的温度——用热电偶测量出来的,恒温36.5±0.3℃的,标准人类仿生温度。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378/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16小时前
下一篇 2025年8月25日 下午12: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