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帮朋友跑一个新能源充电站项目,我在那个号称“一站式”的在线审批平台上传了第十七版材料。系统突然弹窗提示:”第3.2.1节证明材料需采用楷体GB2312字体”,而我们已经用的是全市通用的仿宋。那一刻我对着屏幕笑出声——所谓数字化改革,有时候不过是把二十年前的官僚主义装进了浏览器标签页。
这个发现让我陷入某种矛盾的沉思。我们欢呼审批时间从180天压缩到45天,却选择性忽略凌晨三点蹲守系统推送补正通知的黑眼圈。就像给骡车装上特斯拉的中控屏,内核还是那套”材料不合格-打回-重递”的循环游戏。某位处长私下跟我说过实在话:”流程上网不代表权力上网,鼠标点击的背后还是人在审批。”
最讽刺的是,数字化反而制造了新的权力寻租空间。去年某开发区爆出的”代办加速包”丑闻就是典型——第三方公司声称掌握系统漏洞,缴纳3万元就能让申请自动跳闸到优先队列。这让我想起早年火车站黄牛倒卖窗口号,现在不过把战场从水泥大厅迁移到了云服务器。
但话说回来,或许我们对技术的期待本身就有问题。每次看到媒体宣传”AI智能秒批”时我总忍不住腹诽:让算法判断养老院选址的社会风险评估?这就像用气象卫星测量蚂蚁的体温。我亲历过某个智慧园区系统把新能源汽车项目自动归类到”高污染行业”,只因为数据库关键词匹配到了”电池”二字。
真正让我忧虑的是数字化带来的责任蒸发效应。过去在政务大厅还能揪着具体科员理论,现在面对系统提示”审核未通过-错误代码50011″,就像朝迷雾挥拳。某次项目协调会上,六个部门轮流解释”系统自动判定”的逻辑时,我突然意识到1984里的老大哥根本不需要真人监视——我们早已学会自我审查以适应算法规则。
或许该重新理解”效率”这个词。当我们用秒表计算审批时长时,是否忽略了企业为适应系统投入的隐性成本?我认识某家公司专门设立”数字合规部”,年薪四十万招聘既懂Python又熟读行政许可法的怪才。这种荒诞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本身就是对这个时代最犀利的注释。
站在2023年的拐点看,审批数字化更像一面棱镜——既折射出技术赋能的光鲜,也放大着制度惯性的阴影。下次当你听到”一网通办”的宣传时,不妨问问那些真正跑过流程的人:他们手机里是不是装着五个不同部门的独立APP?是否经历过上传200M图纸时系统闪退的崩溃?这些细节褶皱里藏着的,才是数字化转型最真实的体温。
(后记:就在完稿时收到推送通知,那个充电站项目因”消防预案未采用最新模板”再次被退回。而所谓新模板,其实上周二才在某个未关联的子系统里更新。)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