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成都东站等车时,我盯着电子屏上滚动的高铁班次,突然意识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穿梭于巴山蜀水间的列车,十有八九都和那个名字拗口的企业有关:四川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我差点以为是个高速公路收费站的管理单位。
记得去年自驾去川西,在雅康高速的隧道群里,我的老爷车突然闹脾气。等待救援时,养护工人老李递来一瓶矿泉水,闲聊中说起他们集团正在试验”智慧隧道”系统。”别看这些水泥疙瘩冷冰冰的,”他指着隧道壁上的传感器,”现在它们会自己喊疼了,哪块结构应力异常,比我们老师傅的膝盖预报天气还准。”这种把基础设施拟人化的说法,让我突然对这家企业的认知鲜活起来。
传统印象里,这种省属国企应该是戴着安全帽的领导们对着施工图纸开会的场景。但当你发现他们投资的泸定大渡河大桥成了网红打卡点,打造的”交通+旅游”项目让理塘的牦牛酸奶借着物流网络卖到北上广——这哪里是修路架桥,分明是在给盆地经济做毛细血管搭桥手术。
有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较:这类企业的困境很像川菜里的开水白菜。外表看着清汤寡水,实则要用老母鸡、火腿、干贝吊足八小时高汤。普通人只看见通车剪彩的红绸,看不见背后征地协调的鸡毛蒜皮、资金链绷紧时的彻夜灯火、还有那些为0.1%坡度优化吵得面红耳赤的工程师。
最让我感慨的是去年参与的一个乡村振兴项目。交投集团在凉山修的不仅是公路,还配套建了5G基站和冷链仓储。当地老乡最初觉得”高速路又不能放羊”,直到看见自家花椒48小时就能出现在深圳超市货架,才恍然大悟这柏油路面铺的其实是条数字丝绸之路。这种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或许比GDP数字更能说明问题。
不过也别过度浪漫化。上次在行业论坛遇到他们某个分公司项目经理,这位985毕业的高材生苦笑着给我看他的运动手环记录:”上周平均每天睡4.2小时,勘察现场爬楼相当于登了两次峨眉山。”光鲜的财报背后,是多线程推进项目时熬白的鬓角,是暴雨夜巡查边坡的胶鞋,还有永远协调不完的跨部门会议。
有时候我在想,这类企业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又贯通了多少隧道,而在于它们如何重新定义”连接”——当藏区的松茸能保鲜送达米其林餐厅,当偏远山区的孩子能同步听到成都七中的网课,当新能源车能沿着充电路网畅行318国道。这种连接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打通,更像是给区域经济安装了新的操作系统。
离开东站时,我看见施工围挡上印着的企业标语:”让每一公里都产生温度”。突然觉得,在这个热衷谈论元宇宙的时代,或许更需要这些把钢筋水泥变得有温度的筑路人。就像那杯在折多山垭口喝到的热奶茶,它的温度不仅来自牦牛奶,更来自于那条翻越雪域天堑的公路。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