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利率又降了。说实话,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正坐在星巴克刷手机,差点没把手中的冰美式洒出来。
倒不是因为激动,更多是一种荒谬感。让我想起去年帮朋友跑银行贷款的事。那会儿他为了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利率差别,几乎把城里所有银行信贷经理的微信加了个遍,来回折腾了两个多月。结果现在,他刚还了半年贷款,利率已经比他签合同时低了整整一个百分点——这找谁说理去?
银行这波操作,表面上是在给购房者发福利,但我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某种程度上,这像极了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利率降了,月供少了,看起来是实打实的优惠。可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变相鼓励大家多贷款吗?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银行应对提前还贷潮的杀手锏——既然你们都急着提前还款,那我就把利率降下来,让你们觉得”好像也没那么急着还了”。
说到这个,我有个在银行做风控的朋友私下跟我说,他们最近内部会议上最常提到的词就是”资产荒”。放出去的贷款越来越少,存款却越来越多,利差空间被压缩得厉害。降房贷利率,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抢客户——毕竟房贷还算是最优质的资产了。
但最让我困惑的是,为什么每次利率调整,都给人一种”挤牙膏”的感觉?今天降5个基点,过两个月再降10个基点。这种渐进式的调整,说好听了是稳健,说难听了是不是在试探市场的底线?就像商场打折,先来个九折,看看销量不行再打八折——但这可是关系到很多人半辈子积蓄的房贷啊。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一个潜在购房者,我不得不承认这些调整确实让人心动。上周去看房时,销售顾问拿着计算器给我算月供,那个数字比半年前确实可爱了不少。但转念一想,房价呢?利率是降了,但房价会不会暗地里又涨上去了?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我们玩得过开发商和银行吗?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周围人的反应截然不同。70后、80后在庆幸月供压力减小,90后在纠结是不是该趁机上车,而95后们——如果我那些刚工作的表弟表妹能代表的话——似乎更关心什么时候能取消公摊面积。看,这就是代际差异,利率高低对他们来说还不如实际使用面积来得实在。
也许我们都太过关注数字游戏了。利率高低固然重要,但比起这个,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贷款流程的透明化。还记得我朋友办贷款时,那些隐藏的费用、莫名其妙的保险、若隐若现的”服务费”,加起来可能都比现在降的这点利息多。
说到底,银行下调房贷利率就像是一场大戏的序幕。真正的好戏,可能还在后头。我们这些台下观众,最好擦亮眼睛,别光顾着为降息鼓掌,而忘了看看整个舞台的布景。
毕竟,免费的午餐不存在,银行的优惠也不例外。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