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听说我最近在研究常熟银行,第一反应是:“银行股?也太无聊了吧!”——这话我听了太多遍,但某种程度上,我反而觉得这种“无聊”恰恰是机会。毕竟,当所有人都在追逐科技股的光鲜亮丽时,那些默默趴在角落里的传统标的,反而可能藏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说起来,我对区域银行的兴趣源于几年前的一次出差。在江苏常熟的一家小面馆里,我和老板闲聊时发现,他的小店扩张居然是通过常熟银行的一笔小额贷款实现的。更让我惊讶的是,银行客户经理会定期来店里坐坐,甚至帮他分析流水和库存周转。这种“接地气”的服务模式,和大行冷冰冰的标准化流程完全不同——它让我隐约感觉到,区域银行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家“本土化科技公司”,只不过它的产品是钱,而它的护城河是人情与数据。
当然,这不是说常熟银行就完美无缺。事实上,我最初买入时也踩过坑。2021年那一波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后,几乎所有银行股都跟着抖三抖。我当时心想:“完了,这地方银行怕是要被拖垮。”但有意思的是,常熟银行的财报显示其不良贷款率不升反降。后来我才想明白——它的客户结构中以小微企业为主,反而避开了大型房企的雷区。这让我意识到,有时候市场恐慌反而会模糊那些真正重要的细节。
不过我最想讨论的是一个有点反直觉的观点:常熟银行可能是一家被低估的“科技企业”。别看它名字传统,但它的微贷技术系统其实相当厉害——通过自主研发的“微贷工厂”模式,能把单笔贷款审批压缩到几小时内完成。我参观过他们总部(是的,我真去了),那些客户经理人手一台平板,现场录入数据、实时生成风控报告,简直像个金融界的特种部队。这种效率,很多互联网银行都未必能做到。
但话说回来,这类银行最大的软肋也在于此——太依赖区域经济。常熟毕竟只是个县级市,哪怕它在百强县里排前几名,天花板还是肉眼可见。我有时候会胡思乱想:如果哪天苏州隔壁开了家更创新的数字银行,或者地方政府政策转向,它的优势还能维持多久?这种焦虑感让我始终不敢重仓,尽管它的分红率确实诱人。
最近让我纠结的是数字人民币的推广。理论上,区域银行应该更灵活,但实际落地时反而可能因为资源有限而落后于大行。我和他们IR部门的人聊过,对方很坦诚地说:“我们正在试,但不敢跑太快。”这种保守,你说它是缺点还是智慧?反正我至今没想明白。
现在我的策略是:持有,但不停盯。每次财报季都要看三个数据:小微贷款占比、科技投入增速、还有员工人均创利——最后一个指标是我自己瞎编的,但我发现它意外地能反映管理效率。有时候投资就像种地,你得知道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该蹲着等。
或许银行股真的没那么“性感”,但当你发现一家机构能把风控做得比互联网公司还精细,把服务做得比奶茶店还贴心时,那种感觉——就像在旧书店里淘到绝版书——反而更让人上瘾。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面馆老板最近又开了分店。不知道这次,常熟银行还愿不愿意再陪他疯一次?)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