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三点,我在某理财社区刷到一条帖子:”25岁,靠杠杆月入十万,却比月薪五千时更焦虑”。底下387条评论里,有人羡慕地询问操作秘籍,有人冷嘲”凡尔赛”,而我最在意的,是那个发帖年轻人最后补充的细节——他至今不敢告诉父母自己实际负债四十六万,就像赌徒藏起当铺票据。
现代理财早已异化成一场大型行为艺术展。我们戴着VR眼镜在虚拟收益曲线里冲浪,却忘了摘下设备后,房租催缴短信正在锁屏上跳动。金融科技公司把复利公式包装成快乐水,每天推送”您已跑赢92%的投资者”的安慰剂,却从不提醒那8%的失败者可能正站在天台边缘。
我认识个姑娘曾把工资卡绑定七个理财平台,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像皇帝批奏折般审阅收益。直到某个周三下午,某P2P平台的客服热线变成空号,她才发现自己三年省吃俭用存的嫁妆,原来早就被打包成第N层金融衍生品卖给了不知哪个养老基金。最讽刺的是,当天她手机还收到条推送:”恭喜您风险承受能力评测获得S级”。
传统理财师那些”鸡蛋别放同一个篮子”的箴言,在算法时代彻底失效。现在的问题是篮子里根本找不到鸡蛋——你的钱可能变成区块链上的哈希值,或是某新能源车企的看涨期权,甚至是被机器人量化交易拆解成纳米级的碎片。我越来越怀疑所谓资产配置,本质上和把扑克牌藏在袖子里的赌术没有区别。
有个细节细思极恐:现在连银行APP都开始搞投资时长排行榜了。上周我妈得意地展示她超过小区67%用户的”理财战斗力”,那些跳跃的红色绿色数字在她老花镜片上舞蹈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代老年人正在把毕生积蓄扔进他们根本看不懂的游戏机——而操纵摇杆的可能是某个985毕业的金融产品经理,他最近最烦恼的只是上海房价又涨了。
或许我们该承认某些真相:那些教人”财务自由”的课程本身才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凌晨三点还在研究K线图的上班族,本质上和沉迷老虎机的主妇没有区别;而所有声称年化收益超过8%的产品,都应该强制配上戒烟般的风险警示图片——比如某个中年男人在深夜便利店吃便当的监控截图。
真正可怕的不是亏损,而是整个社会集体构建的财富幻觉。当地铁广告牌都在教你用信用贷买基金,当外卖小哥都在讨论区块链,当退休教师把养老金投入自己根本不懂的外汇交易——或许我们该重启那个古老的疑问:到底是人在理财,还是财在理人?
此刻我的手机突然弹出推送:”您关注的理财达人刚刚晒出奔驰方向盘照片”。真巧,楼下汽车金融公司的催收员正在打电话,声音穿透隔音很差的墙壁:”王先生,您第12期分期已经逾期三天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