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这碗饭,真不是谁都能端稳的。

前阵子杭州连下了一周的雨,我在龙翔桥地铁口看见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蜷在自动扶梯底下躲雨。雨水顺着她的塑料袋往下滴,那场景像极了某部文艺片的空镜头——只不过摄像机不会记录她颤抖的手指和发紫的嘴唇。我下意识摸钱包时,突然想起上周在朋友圈刷到的浙江省宏德慈善基金会年度报告,烫金封面上印着”年度善款突破1.2亿”的字样在雨中格外刺眼。

说实话,我向来对挂着省字号的慈善机构抱有某种警惕。倒不是怀疑他们的专业性,去年宏德在浙南台风救灾时调配物资的效率连应急管理局都点名表扬过。但就像你永远不知道精装修公寓的承重墙里埋着多少劣质水泥,我总怀疑光鲜的审计报告背后藏着某种结构性虚胖——他们去年光”项目管理费”就支出了八百多万,这个数字够给多少山区小学换新课桌椅?

有个在民政局工作的老同学酒后跟我说过实话:”现在搞慈善比搞房地产还讲究资源置换”。宏德那个著名的”乡村教育灯塔计划”,捐赠方是某上市教培集团,而该集团副总裁的女儿去年恰好被基金会理事长推荐到常春藤名校交流。这种微妙的共生关系,就像西湖边纠缠的水藻和锦鲤,表面是生态和谐,底下早缠成了利益共同体。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这些键盘侠的质疑有时候确实刻薄。去年淳安山火,是宏德的救援队最先带着高压水泵冲进火场;余姚留守儿童食堂的冷链设备,也靠他们打通了企业捐赠的绿色通道。有次我亲眼看见他们的项目专员在城中村跟踪助学对象,三十多度高温里挨家敲门确认补助金到位情况,衬衫后背的汗渍深得像幅地图。

或许现代慈善本就该承认这种混沌性——既要戴着镣铐在体制内跳舞,又得保持那么点理想主义的火苗。就像宏德最近搞的”慈善数字化”试验,区块链技术让每笔捐款可追溯听起来很美好,但操作后台的实习生私下吐槽说,链上记录的衣服捐赠数量永远比实际到货多出15%,”总得给运输损耗留余地吧”。

雨停时地铁口的老太太不见了,只剩下一滩水渍反射着LED广告屏的蓝光。我忽然想起宏德官网那句slogan:”让善意穿透迷雾”。其实迷雾从来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既要纯粹又要妥协的认知裂缝里。下次他们再来单位募捐,我大概还是会掏钱——不是相信完美,而是接受这种带着瑕疵的前行,本就是当代慈善最真实的注脚。

浙江省宏德慈善基金会

(后记:写完这篇恰好收到宏德的捐款发票,电子版PDF最后页用浅灰小字印着”管理费用占比7.2%”,这个数字比某些同类机构低,但比理想值高。你看,慈善从来都是道算术题,而我们都在努力寻找那个最大公约数。)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304/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23小时前
下一篇 23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