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秋天在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我偶然听到邻桌两位投行人士的对话。其中一人晃着咖啡杯笑道:“现在搞海外融资,就像在玩一场规则每天都在变的捉迷藏。”这句话莫名地戳中了我——上海自贸区成立十年了,可我们对它的理解,似乎还停留在那些官方通稿里闪闪发光的数字上。
说实话,我从来不相信那些号称“突破性”的政策红利。真正有趣的,是看企业们如何在这些政策的缝隙里跳出华尔兹。就拿我接触过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来说,他们去年通过自贸区搭建的VIE架构成功拿到了新加坡基金的投资。但有趣的是,创始人私下告诉我,整个过程更像是在玩“大家来找茬”——每份文件都要准备三套不同版本,一套给境内监管部门,一套给境外投资人,还有一套“真实版”留在自己保险柜里。
这种双轨制操作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的金融开放,某种程度上还在戴着镣铐跳舞。自贸区确实开辟了绿色通道,但很多企业仍然得靠“曲线救国”的方式实现跨境融资。就像那个生物科技公司的CFO苦笑着说的:“门是开了,但门口检查站太多,我们宁愿翻墙。”
最近让我格外担忧的是中概股的回流潮。表面上看,这像是自贸区的胜利——更多公司选择回家融资。但掀开华丽的地毯,下面藏着的可能是融资渠道的缩水。美国SEC监管收紧后,很多企业突然发现,自己不得不回到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资本市场。这就像被迫从高速公路驶向乡间小道,虽然风景不同,但速度确实慢下来了。
我有时会想,自贸区最大的贡献或许不是创造了多少融资额度,而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资本性格的显微镜。资本从来都是最诚实的——它会用脚投票,会钻漏洞,会创新,也会逃避。看到那些通过自贸区发行熊猫债的外企,我总忍不住怀疑:他们是真的看好中国市场,还是单纯在利用利率差套利?
说到底,海外融资这场游戏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我们既希望资本自由流动,又害怕它太过自由。自贸区就像政府精心设计的一个沙盒,允许企业在里面试验各种跨境融资模式。但沙盒终究是沙盒,四周的围墙清晰可见。
站在外滩看着对面自贸区的高楼灯火,我突然觉得这些玻璃幕墙大厦像极了精致的鸟笼。鸟儿们确实可以飞,但飞行高度早已被悄悄设定好。或许真正的突破不在于打开更大的笼门,而是重新思考:我们到底需不需要这个笼子?
也许某天,当我们不再需要特意强调“自贸区”这个标签时,上海的融资环境才算真正成熟。毕竟,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感觉不到存在的政策——就像最好的氧气,是让你忘记自己在呼吸的那种。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