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盯着手机屏幕突然笑出声:“你看中信证券,市值稳坐头把交椅,但股价走得比我家楼下物业公司的曲线还平稳。”这话让我愣了几秒——我们这代人习惯了把券商股当作市场情绪的体温计,但如今这把尺子似乎正在失灵。
券商市值排名这东西,表面看是资本实力的较量,深究下去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幻术。头部券商动辄数千亿的市值,与其说是市场认可,不如说是政策信用背书下的数字游戏。我记得2015年牛市时,某券商靠着两融业务狂飙突进,市值三个月翻倍,结果股灾时差点把底裤都赔进去。现在这些巨头学乖了,财报比网红的脸蛋修饰得还精致,但自营业务占比超过40%的真相是什么?本质上还是在靠行情吃饭的赌徒,只不过换了身高级西装。
最讽刺的是,市值排名和实际创新能力呈倒挂态势。某市值前十的券商,APP体验还停留在塞班时代,而某些中小券商倒是把量化交易服务做得风生水起。这就像让一群穿长衫的账房先生比赛跑酷,跑在最前面的未必是最灵活的,可能是最会借东风的那个。
监管套利才是真正的市值密码。去年某券商靠着科创板跟投制度,单项目盈利超过全年承销费总和——这种政策红利催肥的市值,与其说是市场选择,不如说是制度馈赠。我认识个营业部老总私下吐槽:“现在比的是谁更会玩监管套利,创新?那是给分析师写报告用的词儿。”
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市值这个图腾。当某券商市值能买下整个区块链板块时,这到底彰显了实力还是暴露了资本错配?就像看着故宫里的青铜鼎被标上NFT价格拍卖,数字很震撼,但总让人觉得哪里变了味。
(后记:写完这篇时收到推送,某券商因债券承销违规被罚——巧合的是,其市值排名恰好纹丝未动。你看,市场的记忆有时比金鱼还短。)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