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勿忘根:那些被风口吹散的灵魂
去年冬天,我在杭州一家网红咖啡厅里撞见老陈——他正对着电脑修改BP,手边那杯38元的拿铁已经凉透。这位曾经在县城开五金店的小老板,如今张口闭口都是”私域流量”和”GMV转化”。当我问起他老家那间铺子,他摆摆手:”早转租了,现在谁还做实体?”
一、被异化的”初心”
创业圈有个诡异的悖论:我们总把”勿忘初心”挂在嘴边,却把”根”定义为必须斩断的枷锁。投资人喜欢听你说”颠覆传统”,媒体热衷报道”白手起家”——仿佛承认自己站在父辈的肩膀上是种耻辱。
我认识个做预制菜的90后,把祖传的酱料配方包装成”AI调味系统”,拿了两轮融资。有次酒后他说真话:”其实就是把爷爷那套工序拆解成SOP,加了个扫码溯源功能。”这种黑色幽默在创投圈比比皆是:我们发明新名词来包装旧智慧,用区块链讲人情世故,用元宇宙卖土特产。
二、根不是绊脚石,而是防坠网
深圳华强北有个神秘现象:那些活过五年的硬件创业者,八成都在老家保留着实体产业。做智能家居的老张说得精辟:”东莞的模具厂是我的氧气瓶,哪天资本断供了,至少知道拧螺丝该找谁。”
这让我想起东南亚华侨的”三三制”生存哲学:1/3资产投新兴行业,1/3守传统产业,1/3换成黄金埋后院。现在的创业者却像赌徒,把所有筹码押在”模式创新”上。去年社区团购大溃败时,最先缓过劲的,反而是那些在产地留着几亩试验田的团队。
三、嫁接比转基因更持久
抖音上有家卖腊肉的账号让我印象深刻。主播一边用分光光度计测亚硝酸盐,一边讲她太奶奶熏肉时怎么看云识天气。最新一条视频里,她带着投资人蹲在柴火灶前算ROI:”您要的增速我给不了,但保证每块肉都能追溯到是哪头猪。”
这种”土味科技感”或许揭示了某种真相:真正的创新不该是连根拔起的转基因,而是老树发新枝的嫁接。福建茶商早就悟透这个道理——他们用区块链做茶饼溯源,但压茶的石磨还是光绪年间的。
尾声:在算法里留条田埂
最近总刷到创业勿忘根的切片视频,评论区最戳心的一条是:”现在连’根’都要做成IP变现了。”或许我们该警惕这种异化:当”勿忘本”变成演讲台上的表演,当”老家情怀”沦为路演PPT的加分项,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质朴,更是那种能让商业持久呼吸的”地气”。
下次再听创业者说”颠覆行业”时,不妨问问他:你保留了多少原生的根系?就像我认识的那个把AR技术用在皮影戏上的陕西小伙说的:”有些老玩意儿不是用来改造的,是让你在迷路时,还能闻着味儿找回家。”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