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厅里,我撞见老同学林总正对着手机皱眉。这位做跨境贸易的老江湖突然问我:”你说央行每个月公布的那些外汇数字,怎么比丈母娘的脸色还难琢磨?”搅拌着杯里的拿铁,我突然意识到外汇收支这个看似冰冷的经济指标,其实藏着最鲜活的国家叙事。
(一)
2008年我在深圳口岸见过这样的场景:集装箱卡车排成长龙,报关员小跑着传递单据,那时每1美元顺差都带着汗水的咸味。但现在走进义乌直播基地,网红们用西班牙语叫卖”3.99美元包邮”时,外汇的产生方式已经魔幻得像变魔术。传统贸易顺差和跨境电商收汇在统计表上都是黑色数字,但后者带来的可能是100个散户每人8美元的零碎进账——这让我怀疑我们的统计方式是否还停留在蒸汽机时代。
(二)
有个反常识的现象:去年服务贸易逆差扩大时,朋友圈里晒海外游的照片反而少了。仔细琢磨才发现,原来留学中介的换汇需求比游客的更顽固。我表姐家每月雷打不动要给悉尼汇2万澳元,这种支出就像慢性病,经济好坏都停不下来。而某跨境游戏公司悄咪咪收进的韩元充值款,可能比十家外贸公司的结汇还稳定——新时代的外汇收支,正在被这种”数字游民经济”重塑。
(三)
最耐人寻味的是资本项下那些”叛逆的数字”。去年三季度FDI数据下滑时,我在苏州工业园看到德国企业正在扩建研发中心。后来才明白,外资现在更愿意用人民币利润再投资,就像我楼下那家比利时巧克力店,把赚到的钱直接换成新烤箱。这种”用脚投票”的本地化策略,让传统的外汇收支指标越来越像测不准的量子——你越盯着看,它越不给你看真实状态。
最近和外汇局的朋友喝酒,他半醉时说:”我们现在最头疼的不是热钱进出,而是怎么给抖音上的跨境主播们开户。”这句话突然点醒我:当大妈们都在用PayPal收手工编织包的货款时,或许该重新定义什么叫”国际收支平衡”了。外汇收支表正在变成一面哈哈镜,照出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变形记——只是不知道,究竟是我们看不懂数字,还是数字已经跟不上现实的魔幻?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