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课:那些标准答案不会告诉你的残酷真相
(一)凌晨三点的咖啡渍
去年在深圳科技园的一家24小时咖啡馆,我撞见三个大学生围着电脑抓耳挠腮——屏幕上正是某高校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在线测试界面。”选B!教材第78页明明写着要优先考虑商业模式!”穿格子衬衫的男生把咖啡杯砸在桌上,褐色的液体在创业计划书模板上洇开一朵狰狞的花。
这场景让我想起自己十年前交的那份满分作业。当年那个精心设计的”校园二手书交易平台”企划,如今看来不过是把教授PPT里的关键词重新排列组合。我们都在演一场荒诞剧:用标准化答案应付创新教育,就像用乐高说明书拼装达芬奇的手稿。
(二)创新教条主义的悖论
最讽刺的莫过于课程大纲里赫然列着”打破常规思维”的章节,却要求学生用五号宋体、1.5倍行距提交作业。某985高校的创业导师曾私下跟我说:”我们其实在培养最优秀的答题机器——他们能精准复述精益画布的九个模块,却不敢质疑为什么必须是九个。”
看看那些创业大赛获奖项目吧:清一色的”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标签,像超市货架上贴着相同保质期的罐头。当创新被简化为填模板、凑字数、堆砌术语的行为艺术,我们或许该重新定义什么叫”基础课程”——它不该是创意的裹脚布,而应是点燃思维野火的打火石。
(三)藏在评分标准里的毒鸡汤
教务处可能永远不知道,他们推崇的”可行性分析”正在杀死多少天才的妄想。有个执意要做高空清洁机器人的学生,因为”市场容量测算不足”被打了低分。但当年马斯克计算火箭回收成本时,华尔街给出的成功率是零。
我收集过37所高校的创业课评分细则,89%把”风险控制”放在”突破性价值”之前。这就像教孩子游泳时先给脚踝绑上铅块。更可怕的是那些精心设计的案例分析——把Facebook的崛起包装成按部就班的成功学教材,却绝口不提扎克伯格当年如果乖乖遵循”用户需求调研方法论”,可能至今还在哈佛宿舍里写问卷星。
(四)或许我们该撕掉标准答案
上个月在车库咖啡遇到个辍学生,他正在调试一台会写十四行诗的机器人。”教授说我的项目不符合技术创新定义,”他咧嘴笑着举起电路板,”但您看这个押韵算法——它连莎士比亚都会骂脏话。”
真正的创业教育应该像这个布满焊锡痕迹的电路板:允许短路,鼓励跳线,庆祝那些不符合教科书规范的异常电压。下次当你翻开创新创业基础时,不妨先撕下最后几页的参考答案——那堆A4纸上印着的,可能是这个时代最昂贵的认知牢笼。
(后记)
写完这篇文章时,收到那个深圳咖啡厅男生的邮件。他放弃了保研,在城中村开了家”故障实验室”,最近刚用外卖电动车改装出第一台移动3D打印机。邮件末尾有句话值得所有教育者品读:”您知道吗?我们考场作弊的那道题,标准答案后来被证明是错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