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某家威士忌吧里,我撞见个老朋友——干了十年外汇交易的Mark。三杯泥煤烟熏味的单一麦芽下肚,他突然拍着桌子问我:”你说外汇到底算不算证券?那些教科书定义都是扯淡!”
这话让我想起2015年瑞士央行黑天鹅事件。当时某私募把外汇期权当证券对冲,结果爆仓时才发现流动性根本是两码事。监管机构扯皮半年,最后用”场外衍生品”这个模糊标签草草结案。你看,连专业人士都在这个灰色地带栽跟头。
法律条文里的文字游戏
翻开证券法第三条,白纸黑字写着股票、债券、存托凭证…外汇呢?压根没提。但有意思的是,去年某地方法院判例中,法官把某外汇保证金交易平台按非法经营证券业务定罪——理由是”具备标准化合约特征”。
这就像把火锅归为法餐,因为都用刀叉。按这个逻辑,菜市场大妈讨价还价也算证券交易了?毕竟都涉及价格博弈。我专门对比过中美监管差异,发现美国CFTC把外汇零售交易划为”商品期货”,而英国FCA更绝,直接单列”外汇投资”类别。
流动性的双面镜
真正让我起疑的是流动性陷阱。去年帮某国企做套期保值时,在岸人民币即期市场下午三点半突然蒸发20个点差。证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在这儿完全失灵——外汇市场本质上是个24小时运转的全球赌场,东京开盘伦敦接盘纽约收尾,哪家证券交易所能做到?
但反过来说,现在不少外汇ETF在纽交所挂牌交易,这又算不算证券化?就像把威士忌装进茅台瓶子,喝的还是同一口酒,但身价立刻翻倍。
监管套利的狂欢
最讽刺的是某些”外汇资管”产品。去年深圳查封的那家,把MT4账户包装成私募基金,年化18%的保本收益吸引大妈们抢购。被抓时老板还振振有词:”我们这是OTC证券!”
这让我想起加密货币交易所的套路。先把比特币定义为”数字资产”,行情好时吹嘘”类证券属性”,暴跌时就改口说”去中心化商品”。外汇市场何尝不是?银行间市场叫”货币兑换”,到零售端就变成”外汇投资”,换个马甲就能绕过证券法第八章。
交易员的生存法则
Mark最后醉醺醺地说:”管它是不是证券,能赚钱的就是好券。”这话糙理不糙。在实盘交易中,外汇的杠杆倍数、滑点控制和头寸管理,跟证券交易根本是两个武林门派。
就像打太极拳的非要参加自由搏击,用证券法那套T+1、涨跌停板来框定外汇市场,结果只能是让黑平台钻空子,正规军戴镣铐。或许该学学新加坡,干脆把外汇、大宗、加密货币打包成”非传统投资品”,单独立法监管。
(威士忌杯底还剩最后一块冰时,Mark突然掏出手机给我看他的持仓:”你看这个澳元兑日元交叉盘,像不像当年327国债期货的曲线?”——人类交易员才懂的这种荒谬联想,AI永远模仿不来。)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