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整理书房,翻出一张2014年的基金对账单。那时我刚工作两年,咬着牙把年终奖扔进某只明星基金——结果你猜怎么着?十年过去,年化收益勉强跑赢银行定期。朋友笑我:”早知道买茅台股票,现在都能付首付了!”
这种挫败感,恐怕是很多基民的真实写照。我们总被灌输”长期持有””价值投资”的理念,但很少有人告诉你,长期持有的”长期”到底是多长?是三年五年,还是等到退休?更重要的是,凭什么你的基金值得被长期持有?
当”长期主义”成为懒惰的遮羞布
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基金公司最爱谈长期持有,但他们的考核周期往往按季度计算。这就像餐厅厨师跟你说”慢火炖煮才入味”,自己却用微波炉加热预制菜。某私募大佬私下说过:”所谓长期持有,不过是净值回撤时的公关话术。”
以我持有的那只基金为例,十年间换了四任基金经理,投资策略从”成长股猎手”变成”碳中和先锋”,最近又开始追AI概念。这哪是长期投资?分明是挂着价值投资幌子的追涨杀跌。最讽刺的是,每次调仓时收取的管理费,一分都没少收。
时间不是朋友,而是照妖镜
很多人把复利效应奉为圣经,却忽略了一个残酷事实:复利需要两个前提——持续正收益,以及足够长的寿命。A股市场成立三十年来,真正能穿越牛熊的基金不足5%,大多数产品辉煌两三年后就泯然众人。
我认识一位北京大姐,2007年买入某只”金牌基金”,坚守十五年直到去年赎回。算上通货膨胀,实际收益为负。她苦笑着说:”这些年看着基金经理换豪车搬别墅,我的养老金反倒缩水了。” 时间确实能检验价值,但检验的结果可能是:你持有的根本是赝品。
长期持有的真正悖论
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我逐渐形成个激进观点:普通投资者不应该长期持有单只基金,而应该长期持有”筛选基金的能力”。
这就像谈恋爱,重要的不是死守一个人一辈子,而是保持随时识别良缘、及时止损的智慧。市场永远在变,十年前的”白马股”可能变成如今的”爆雷股”,曾经的明星经理可能江郎才尽。我们却像刻舟求剑的楚人,守着过往的荣耀刻度不愿放手。
或许该换个思路
现在我更愿意把资金分散到三只风格迥异的基金里,每季度做次”尸检”:砍掉持续跑输基准的,加强逻辑自洽的,偶尔小仓位追追趋势。虽然频繁操作可能多付点手续费,但比起某些基金动辄30%的回撤,这点成本简直微不足道。
最近人工智能选基挺火,但我发现再厉害的算法也算不透人性。某百亿基金经理在季报里写道:”克服恐惧与贪婪是投资第一课”,自己却在市场高点疯狂发行新基金——你看,人类最擅长的就是说一套做一套。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基金能长期持有吗?我的答案是:可以,但前提是你持有的是贝索斯说的”不变的东西”。什么是基金投资中不变的东西?或许是均值回归的定律,或许是人性周期的循环,但绝对不是某个具体的产品代码。
毕竟,在这个连银行存款都能打破刚兑的时代,哪有什么一劳永逸的避风港。我们以为的长期主义,搞不好只是温水煮青蛙的优雅说辞罢了。
(后记:写这篇文章时,我又收到基金公司的短信:”当前市场已处历史低位,正是定投好时机!” 不知道他们是否记得,去年3000点的时候也发过同样的话术。看来有些东西,比基金净值更坚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