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突然盯着酒杯说:”现在连银行理财都开始玩心跳了,你发现没?那些所谓的开放式净值型产品,本质上就是把择时压力甩给投资者——银行赚管理费稳如泰山,客户反而要自学成才当基金经理。”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母亲拿着到期理财合同困惑的样子:”以前到期就拿利息,现在这个净值曲线怎么比心电图还刺激?”
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净值型产品时,也被那个”业绩比较基准”忽悠过。这玩意儿根本不像存款利率那样铁板钉钉,倒像是商场”原价1999″的标签——看看就好。某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经理曾对我推心置腹:”现在卖产品都得打预防针,我们要录音录像说三遍’可能亏损’,但客户还是自动屏蔽风险提示,总觉得银行兜底是刻在DNA里的常识。”
最讽刺的是,这种产品的”开放式”设计本意是增强流动性,却意外培养了散户的追涨杀跌。我观察过自家银行APP的申赎数据——净值涨到1.05时申购量暴增三倍,跌到0.98时赎回申请能排成长队。这哪里是理财?分明是披着银行外衣的情绪博弈游戏。
但换个角度看,净值化或许是金融民主化的必经之痛。就像当年货币基金打破刚兑时,多少人痛骂”余额宝不保险”,现在却习以为常。真正让我担忧的是配套投教的严重滞后——银行APP里堆砌着晦涩的招募说明书,却没人用大白话解释”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的区别,这就像给小学生直接发微积分教材。
最近某R2级理财踩雷债券违约的案例就很说明问题。投资者愤怒地举着”银行诈骗”的标语,但合同第17.2条明明写着”本产品不承诺保本”。这种认知错位背后,是整个行业用二十年刚兑文化培育出的路径依赖。有时候我觉得,净值化转型最该改造的不是产品结构,而是所有人对”银行”二字的宗教式信任。
或许我们应该像挪威人学习渔业配额制——给每个投资者配置”风险承受额度”。当你准备购买净值型产品时,系统强制要求先完成风险测评视频课程,甚至模拟经历一次2013年钱荒时期的净值回撤。毕竟没有淋过雨的投资者,永远觉得伞是多余的设计。
现在每次看到净值型产品的宣传页上那句”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我都想起航海时代的地图警告:此处可能有龙。但话说回来,或许正是这些游走的巨龙,才让理财终于从躺椅上的数字游戏,变成了真正需要掌舵的航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