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在长沙做私募的朋友喝酒,聊起地方国企改革时他突然拍着桌子说:”你看湖南投资这种公司,像不像穿着西装玩俄罗斯轮盘?”我被这个比喻戳中了——表面光鲜的报表背后,藏着所有地方国企都逃不开的生存悖论。
我三年前参与过某省高速路网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当时接触过湖南投资的同行。记得那个头发稀疏的财务总苦笑着跟我说:”我们左手要替政府扛基建任务,右手还得向市场要利润,有时候自己都觉得自己精神分裂。”这话现在回想起来特别有味道。你看他们年报里高速公路收费业务毛利67%,但文旅板块连续三年亏损,像极了被迫相亲的两个人硬凑一桌吃饭。
最魔幻的是去年调研株洲某产业园时,当地招商局长指着成片的标准化厂房感慨:”这些要不是湖南投资硬着头皮接盘,现在还是长满荒草的开发区。”但转头就问我们基金有没有兴趣接盘——政府需要他们当先锋队开路,市场却要求他们当特种兵盈利,这种撕裂感在当下经济周期里愈发尖锐。
我反而觉得这类公司最值得玩味的,是他们被迫练就的”太极功夫”。去年底他们把岳麓山某文旅项目包装成REITs上市,既缓解了国资委的考核压力,又没真正甩掉公共服务属性。这种在政策与市场夹缝中闪转腾挪的生存智慧,恐怕是教科书里永远学不到的。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董秘去年在投资人见面会上说了句大实话:”我们更像戴着镣铐的冲浪者——既要顺应国企改革浪潮,又得小心别被社会责任这块冲浪板拍进水里。”当时全场哄笑,但细想之下透着一丝悲壮。当江浙的城投公司都在甩卖资产时,他们还在牵头长株潭都市圈的冷链物流基地,这种逆周期操作背后,或许藏着地方国企另一种生存逻辑。
有私募朋友戏称这类公司是”政策套利工具”,我倒是觉得他们更像经济转型期的缓冲垫。就像湘江里那些老驳船,明明自己吃水已深,还得咬着牙拖拽整支船队过险滩。下次财报季再看他们净利润里政府补助占比时,或许该多几分理解——毕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用商业逻辑简单丈量的。
(调研笔记:注意到他们最近在年报风险提示栏新增了”政策适应性风险”,这个微妙变化值得玩味…)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