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盯着屏幕上的一片惨绿,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馆听到的一段对话。两个穿着考究的投行人士谈着某个新能源项目,其中一人轻描淡写地说:”现在的市场情绪就像上海梅雨季节的晾衣架——看着挂满了,其实没一件是干的。”当时觉得这话说得俏皮,现在想来,简直精准得令人脊背发凉。
股市下跌这件事,表面上人人都能说出几个标准答案:货币政策收紧啦、企业盈利下滑啦、地缘政治风险啦…但我觉得这些解释都太像教科书里的标准答案,反而掩盖了更深层的东西。就像你问一个人为什么分手,ta只会说”性格不合”,而绝口不提那次令人心碎的生日晚餐。
我越来越怀疑,股市下跌的本质可能是一场集体性的认知失调。当所有人都盯着同样的指标、听着同样的专家分析、做着同样的技术判断时,市场就变成了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回声室。记得去年我尝试用反向情绪指标做决策,结果发现当90%的分析师看多时,往往就是拐点将至的时刻——这简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认为正确的角色,却合力导出了一场荒诞剧。
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对待股市就像对待一个喜怒无常的情人。上涨时我们夸大自己的智慧,下跌时又急于寻找外部的罪魁祸首。但也许真相是,市场本身就是一面照妖镜,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贪婪与恐惧。我认识的一个私募基金经理,去年还在大谈”价值投资”,今年开年就清仓转做量化——你说这是理性调整?我倒觉得这更像是在情绪浪潮中的自救表演。
最讽刺的是,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知道的越多,反而越容易迷失。每天接收几百条财经新闻,参加无数场投资策略会,结果决策质量可能还不如楼下便利店老板的直觉判断。他家那种开了二十年的老店,从来不看K线图,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囤货、什么时候该促销——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节奏感,反而是很多金融精英最缺乏的。
当然我也不是说基本面分析没用。但当我们过度依赖那些光鲜亮丽的模型和算法时,是不是也失去了对市场最基本的感知力?就像用美颜相机看久了,突然看到原相机里的自己都会吓一跳。股市的涨跌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而是千万个活生生的人用真金白银投票的结果——这其中有多少是理性计算,有多少是情绪冲动,可能永远都算不清楚。
所以下次看到股市大跌时,也许我们该少问几句”为什么”,多问问自己:在这样的市场里,我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是随波逐流的浮萍,还是那个在暴风雨中依然记得自己航向的水手?毕竟市场永远都在那里起伏波动,变的从来只是我们解读它的方式。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今天早上看到阳台那盆茉莉又掉了几片叶子。其实草木枯荣和股市涨跌,说到底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只是我们总爱给它们强加太多意义罢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