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九点半,我都会下意识地打开手机——不是为了看新闻,而是习惯性地输入那串熟悉的代码:530001。这个动作已经持续了三年,像极了某种强迫症患者的日常仪式。说来好笑,我甚至能清晰地回忆起去年三月那个阴雨绵绵的早晨,当看到净值突然跳水时,打翻在手边的咖啡在桌面上晕开的样子,像极了当时K线图的走势。
很多人觉得关注基金净值无非就是看个数字,但在我看来,这简直是一场精妙的行为艺术。我们这些所谓的“投资者”,表面上在追踪资产变动,实际上不过是在用冷冰冰的数字来量化自己的情绪波动。当那个绿色箭头出现时,哪怕只是下跌0.1%,心里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感就会像藤蔓一样悄悄爬上来——即便理智告诉你这只是正常的市场波动。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越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反而越容易陷入这种数字迷恋。我的一个朋友,在某投行做了十几年分析师,按理说应该最清楚短期波动的无意义。但每次聚会,他总会不自觉地把话题引到当日的净值变化上,语气里带着某种近乎偏执的专注。这让我不禁怀疑,或许我们追逐的根本不是财富增值,而是用这种具象化的数字来对抗投资世界里那种无处不在的不确定性。
最近的市场波动更是放大了这种荒诞感。上周三,530001的净值因为某个海外市场的黑天鹅事件下跌了1.2%,我的微信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人急着割肉,有人喊着加仓,还有几个沉默不语——后来才知道是设置了自动定投根本懒得看盘。最讽刺的是,三天后净值不仅涨回原位还创了新高,但期间消耗的情绪成本,早就远远超过了那点账面波动。
有时候我会想,要是把所有人每天查看净值时的心跳数据收集起来,或许能画出一条比基金走势更有趣的曲线。那些瞬间的紧张、期待、懊悔、狂喜,才是资本市场最真实的心电图。而所谓的投资策略,说到底不过是我们给自己编织的心理安慰剂罢了。
(写完这段文字后我下意识又刷新了一次页面——看,这就是人性最诚实的条件反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