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创业网:在”铁锈地带”里种出玫瑰的人
(一)
去年冬天在徐州老矿大附近的小面馆里,我撞见两个年轻人用油性笔在玻璃上写满演算公式。老板见怪不怪地说:”这算啥,上周还有人把商业计划书忘在醋瓶旁边。”——你看,这就是现在的徐州,创业的烟火气比牛肉汤的雾气还浓。
(二)
但说实在的,五年前我根本不会把”创业”和徐州划等号。这座被戏称为”江苏西伯利亚”的老工业城市,留给外界的印象总是灰扑扑的:煤矿、重卡、下岗工人…直到有次深夜路过淮海科技产业园,看见通明的灯火里晃动着年轻身影,突然意识到某种化学反应正在发生。
(三)
徐州人创业带着鲜明的”硬核基因”。不像北上广的PPT创业,这里更流行”车库里长出的独角兽”。认识个做矿山机械物联网的小伙,办公室就设在父亲闲置的机床厂里,他说:”这些生锈的龙门吊,比写字楼里的咖啡机更提神。”某种程度上,这种”工业遗产+互联网”的混搭,恰恰构成了最真实的产业升级样本。
(四)
令人玩味的是地方政府的角色。某个做农业物联网的创始人跟我吐槽:”当初带着BP去招商局,领导第一句话是’能帮老乡多卖几斤大蒜吗?'”这种务实的政商关系反而催生出特色赛道——现在全国60%的农产品溯源系统,后台服务器都架设在徐州的老钢厂改造的数据中心里。
(五)
当然也有隐忧。有次在创业沙龙听到个尖锐观点:”我们正在用区块链种地,用AI炼钢,但最缺的是敢为天下先的想象力。”确实,太多项目困在”技术改造”层面,像给蒸汽机车装特斯拉电池。但转念一想,或许这种”土味创新”才是产业互联网最健康的生长姿势?
(六)
最近迷上观察徐州创业者的朋友圈。有人晒在云龙湖畔路演的照片,背景里大爷们正淡定收着渔网;有人吐槽客户非要用地锅鸡宴请投资人。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业图景,或许比深圳湾的科技精英叙事更接近中国商业的真相。
(尾声)
离开徐州那天,出租车电台里放着梆子戏,司机突然说:”知道为啥现在创业的多吗?咱这儿的人从小就看父辈们把铁疙瘩玩出花,骨子里就觉得没有改造不了的现实。”后视镜里,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叶片正缓缓转过彭祖楼——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城市广告。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