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曼谷素坤逸路的霓虹灯在雨幕中晕染开来。我盯着手机银行里七位数的存款余额,耳边还回响着那个华人中介带着潮汕口音的普通话:”现在入手就是抄底,明年地铁线通了至少涨30%。”
这是我第三次来泰国看房。说来好笑,第一次是旅游顺带看房,第二次是看房顺带旅游,这次——我盯着窗外的积水想——大概是被某种执念驱使着来的。
中介最喜欢强调”永久产权”。但说实话,作为一个在深圳经历过房价魔幻涨跌的人,我反而对这份”永恒”感到不安。永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永远和这个热带国度的政策变动、气候异常、甚至政局波动捆绑在一起。去年拜访的某个海边项目,现在沙滩已经比当初缩水了三分之一,这让我想起三体里那句”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最让我纠结的不是钱,而是那种错位的归属感。在某个高端公寓样板间,我遇见一位北京来的大姐,她骄傲地展示着能眺望像素大厦的阳台:”这view比国贸强多了吧?”但当她得知泰国法律规定外国人不能拥有土地时,表情瞬间垮得像融化的冰淇淋。我们投资海外房产时,买的到底是什么?是资产?是安全感?还是某种虚幻的阶层认同?
曼谷的房产广告总爱用”度假式生活”当卖点,但真正住下来你会发现,永恒的不是椰林沙滩,而是修不完的基建工程。我认识的一个广州房东,疫情期间被迫打了三份工来养他在普吉岛的别墅——国际航班停飞后,他的”度假资产”成了吸金黑洞。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大富翁游戏,总有人疯狂买地最后却卡在别人的酒店门口。
不过话说回来,在清迈郊外遇到的德国老头倒是给了我另一种视角。他租了二十年稻田边的木屋,把慕尼黑的公寓租金当作生活费。”投资?”他喝着象牌啤酒笑出满脸皱纹,”我投资的是每天被鸟鸣唤醒的权利。”
深夜在7-11买烟时,遇见个上海来的炒房客,他说最近专攻曼谷的”棺材房”项目——那种12平米的迷你公寓。”泰国年轻人买不起房,但总要睡觉吧?”他弹烟灰的动作让我想起收割稻子的农民。
回酒店前我拐进街边神庙,赤脚踩在被雨水打湿的大理石上。香火缭绕中忽然觉得,我们这代人对房产的执念,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拜神?只不过祈求的不是来世解脱,而是现世安稳。
所以你说泰国房子值不值得投资?我倒觉得该先问问自己:你想要的究竟是资产增值的数字游戏,还是某种生活方式的真实触碰?就像此刻窗外的雨,有人嫌它耽误看房行程,却也有人专门为这雨季的禅意而来。
(最后看了眼中介发来的合同草案,按下删除键时,突然想起忘了问那个德国老头:租了二十年房子,会不会害怕某天被房东赶走?也许明天该给他发个邮件——如果我还记得他那个拼写奇怪的邮箱地址的话)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