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突然盯着手机屏幕嗤笑一声:”你看,易方达消费行业又跌穿不少人的心理防线了。”我瞥见他屏幕上那条蜿蜒的绿色曲线,代码尾数赫然是110022。有意思的是,他接着说:”但这支基最魔幻的地方在于——越是骂它的人,往往持有时间最长。”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的一位投资人。当时他正对着笔记本上的K线图喃喃自语:”消费赛道是条护城河,但河里游的可能是鳄鱼。”后来才知道他定投110022整整五年,经历45%的巅峰也扛过30%的回撤。最戏剧性的是,当我们都以为他要止损时,他却把年终奖又追加了进去。”我不是相信基金经理,”他搅拌着冷掉的拿铁,”是相信中国人永远会为更好的生活买单。”
某种程度上,110022像一面金融哈哈镜。你看到的不只是基金净值,更是自己对”消费”这个概念的认知变形。当白酒板块狂欢时,多少人真去研究过宴席文化的消费韧性?当家电板块跳水时,又有多少人调研过下沉市场的更新周期?我们总在讨论张坤的择股能力,但或许更该讨论的是——当你在超市拿起一瓶高端酸奶时,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为某个持仓标的投票?
最近有个反直觉现象: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把110022当作消费行为指南。我表妹甚至发明了”持仓消费法”——只买基金重仓股旗下的产品。”既然无法战胜它,就加入它的生态链。”这种带着戏谑意味的投机哲学,意外地让她去年省下两万块冲动消费。你看,一支基金就这样荒诞地扮演了消费主义解构者的角色。
当然必须承认,在新能源与AI狂飙的年代,执着于消费板块显得有些古典。就像明知电动马车会被汽车取代,但你还是会惊叹于19世纪伦敦马车夫对缰绳的掌控艺术。萧楠最近季报里那句”在过度乐观与过度悲观之间寻找平衡点”,读起来像首存在主义的散文诗。
或许所有基金代码最终都会变成时间胶囊。二十年后当我们回头看110022,记住的不会是某个时间点的收益率,而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如何通过消费定义自身价值——从茅台到泡泡玛特,从格力空调到完美日记。这些看似不相干的消费符号,在基金的持仓组合里奇妙地编织成中国百姓的生活图谱。
所以下次看见110022的波动时,不妨把它当作一份持续更新的消费民族志。它的涨跌里藏着我们共同的选择、欲望与困惑,而这些东西,永远比数字更有温度。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