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盯着纳斯达克的跳动数字时,我突然想起去年在布鲁克林大桥遇到的那个卖热狗的小贩。他摊车前贴着张手写纸条:”今日特供——美联储眼泪蘸酱”。当时觉得是拙劣玩笑,现在想来这老兄或许比华尔街多数分析师更懂行情本质。
道指今天在平盘线上下抽搐的模样,像极了被注射咖啡因的蜂鸟。表面看是通胀数据与联储会议纪要的拉锯战,但真正牵动市场的,是某种更隐晦的集体焦虑——我们似乎正在经历从”经济周期”到”情绪周期”的诡异转变。上周和摩根的老交易员喝威士忌时,他嘟囔着:”现在连算法都在看心理医生了。”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不是波动本身,而是所有人对波动的过度解读。CNBC的主持人把每分钟涨跌都套进宏大叙事,仿佛每个0.1%变动都能预示人类文明走向。但真相可能是:某只缅因州养老基金的实习生误触了快捷键,或是西雅图某个程序员在调参间隙打了个喷嚏。
科技股的分化尤其魔幻。那些被唱衰的元宇宙概念股突然回光返照,不是因为技术突破,而是因为某网红在虚拟世界办了场电子婚礼——这年头,注意力经济比实体经济更有定价权。我甚至怀疑部分对冲基金开始雇佣人类学家来解读TikTok趋势了。
真正值得玩味的是市场对坏消息的饥渴。当某个数据稍显乐观时,交易员们反而露出失望表情,仿佛在抱怨:”说好的衰退剧本怎么又不按套路出牌?”我们似乎集体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对痛苦预测产生病态依赖。
收盘前看到个微妙信号:尽管大盘震荡,做空恐慌指数(VIX)的ETF却出现异常资金流入。这就像在暴风雨中给救生艇凿洞——要么是绝世天才的逆向操作,要么是市场精神分裂的最新症候。
或许该学学那个热狗小贩。明儿我也在交易终端旁贴张纸条:”今日策略——用荒诞对抗不确定性”。毕竟当基本面分析开始失效时,黑色幽默反而成了最靠谱的风险对冲工具。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