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听说福建华兴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是在一场闽南朋友的酒局上。酒过三巡,一位做茶叶电商的老板拍着桌子说:“在福建,你要么自己当老板,要么跟着会当老板的人混——华兴那帮人,算后者。”这话带着三分醉意,七分闽商特有的江湖气,却也让我对这个名字上了心。
后来查资料才发现,华兴创投的“低调”和它的实际影响力完全不成正比。成立于2000年,算是福建本土创投的“老炮儿”,投过的项目从新能源到生物医药,甚至还有几家现在已经是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但有意思的是,它很少出现在媒体热炒的“独角兽捕手”名单里——这种“闷声发财”的做派,倒真是很福建。
一、闽商基因里的“反VC逻辑”
传统VC喜欢追逐风口,但华兴的某些投资案例却透着股“叛逆”。比如早年押注一家做传统渔网材料升级的企业,当时连商业计划书都写得磕磕绊绊。有投资人私下吐槽:“这项目放北上广,连咖啡钱都骗不到。”可后来偏偏靠着福建发达的渔业供应链,硬是做成了亚洲最大的深海养殖设备供应商。
这让我想起泉州一家老字号小吃店的老板说过:“别人追着网红调料跑,我们只管把本地人吃了三代的味道做扎实。”华兴的投资策略里,似乎也有这种“在地性智慧”——他们更愿意赌那些能嫁接福建本土产业优势的项目,而不是盲目复制硅谷模式。这种“土气”,反倒成了护城河。
二、创投圈的“人情账簿”
在福建,商业谈判往往从一泡茶开始。华兴的某位合伙人曾半开玩笑地说,他们的尽职调查里藏着条隐性标准:创始人的“茶桌情商”。这话虽有夸张,却点破了一个关键:在宗族文化深厚的闽南,资本和信任是绑定的。
我认识一位被华兴投资过的创业者,他说打动投资人的不是PPT,而是带着团队直接下到华兴某个被投企业的车间干了半个月。“他们要看的不是数据想象力,是你肯不肯为生意‘沾泥土’。”这种近乎“老派”的考察方式,在追求快进快出的创投圈堪称异类——但也因此,华兴的投后死亡率低得惊人。
三、危险的舒适区?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软肋。去年厦门某AI初创公司的CEO和我抱怨:“华兴的人听得懂水产加工,但聊到机器学习就只剩礼貌微笑了。”过度依赖本土化经验,可能让他们错失一些需要“离地思考”的颠覆性机会。
更微妙的是时代情绪的变化。新一代福建创业者喝着瑞幸、刷着TikTok长大,他们想要的资本伙伴,是否还能满足于“泡茶谈生意”的旧节奏?华兴办公室里那套昂贵的茶具,或许正和他们的投资组合一样,需要一场小心翼翼的“新旧调和”。
尾声:资本的另一种温度
有次在晋江的街头夜市,我看到华兴一位投资经理和所投工厂的老板蹲在马路牙子上吃四果汤,两人为要不要给生产线加装德国设备争得面红耳赤——最后用“石头剪刀布”做了决定。这种画面很难发生在玻璃幕墙的陆家嘴会议室里,却莫名让我想起红楼梦里王熙凤那句“大有大的难处”。
当资本洪流越来越像标准化的流水线,或许华兴这种带着地域体温、甚至有些“固执”的投资哲学,反而成了某种反脆弱的标本。至于这是落后于时代还是超前于周期?恐怕只有闽江的潮水知道答案。
(后记:写完这篇,我给那位茶叶老板发了微信。他回了条语音:“华兴最近在看直播基地项目啦,现在他们会议室也摆咖啡机了——不过抽屉里铁观音还是管够。”你看,变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