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三点整,我正盯着屏幕上那条戛然而止的K线,隔壁工位的老王突然把键盘推得老远,长叹一声:”又熬过一天。”这句话像根针,冷不丁扎进了我的思绪。
说来讽刺,我们这些整天和数字打交道的人,反而最容易被表面的时间刻度迷惑。交易所的电子钟当然准时——三点整准时切断交易通道,四点整完成清算,这套机械流程精确得像瑞士钟表。但真正玩投资的人都知道,市场的”心理收盘时间”早就提前了。
我观察过营业部里那些老江湖,他们真正紧张的操作时间其实集中在上午十点半前和下午两点后这两个时段。特别是两点五十分左右,你会看到很多人开始疯狂敲计算器,那种架势活像是考试结束前抢着填答题卡的学生。反而到了三点整,大多数人都是面无表情地关软件走人——重要的决策早做完了。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听到的对话。两个穿着定制西装的男人在抱怨:”现在哪还有什么收盘概念?美股盘前期货动不动就波动,A股闭市后港股还在跳,夜里还要盯美联储会议纪要……”其中一个人揉着太阳穴说:”我手机里设置了全球主要交易所的交易时间表,老婆说我对着手机的时间比对着她还多。”
某种程度上,现代金融系统已经把我们变成了”7×24小时交易动物”。物理层面的收盘只是形式主义,心理层面的盘感培养才是关键。我认识的一个私募基金经理甚至养成了奇怪生物钟——每天凌晨三点必然醒来查看海外市场动态,然后还能精神抖擞地参加早上的投研会。有次他苦笑着对我说:”现在看到夕阳西下就条件反射地想摸手机,总觉得该平仓了。”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过度关注”何时收盘”这个表象时,反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就像总盯着考场时钟的学生考不出好成绩,真正优秀的投资者应该培养的是对市场呼吸节奏的感知能力。我越来越觉得,收盘钟声与其说是交易时间的终结,不如说是每日心理博弈的休止符——你可以离开电脑,但大脑里的多空对决永远不会停歇。
所以下次有人问我股市几点收盘,我可能会给出两个答案:交易所的电子钟是下午三点,但投资者心里的那口钟,永远在波动中寻找平衡。或许我们真正该问的不是市场何时休息,而是我们自己何时愿意放下那颗被K线绑架的心。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