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陪朋友去本地一家三甲医院体检,在CT室门口赫然看到设备上贴着某融资租赁公司的logo。穿着白大褂的工程师边调试设备边嘟囔:“这月还款单又寄来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救死扶伤的圣殿,早就在和金融资本跳着一曲隐秘的探戈。
五年前我参与过某县域医院的设备采购谈判,院长握着计算器的手在微微发抖——一台进口核磁共振仪的价格,够给全院医护发三年绩效奖金。医疗器械销售代表翘着二郎腿说:“可以选择融资租赁嘛,就像买房按揭。”后来那台带着融资标签的设备,每次开机都会在收费系统里自动计提3.7%的资金占用费。
这种模式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它用金融杠杆撬动了医疗公平,却又亲手给生命标上了利息。某次行业论坛上,有个投资人直言不讳:“三甲医院的设备回收期通常不超过26个月,这是比房地产更优质的资产。”当时全场寂静,只有他西装袖口的鳄鱼标志在灯光下咧着嘴笑。
我收集过十七份融资租赁合同,发现越是急危重症科室的设备,资金成本反而越高——呼吸机比B超机的利率普遍高出1.2个点。这就像暴雨天的便利店,雨伞总要临时涨价。资本从来比我们更懂什么是刚性需求。
最近某些租赁公司开始玩更野的套路:把设备折旧年限压缩到监管许可的下限,等医院刚还完本息,就催着更新换代。某品牌CT机的融资方案里,甚至藏着每扫描5000次必须付费升级软件的条款。这哪是租赁,分明是给医疗设备装上了消费贷的魂。
但你说这是纯粹的恶吗?也不尽然。去年滇西某县医院通过融资租赁上了首台腹腔镜,当地群众不用再颠簸四小时去市里做胆囊手术。主刀医生给我看手术记录时眼睛发亮:“虽然每个月要还两万六,但上周我们救回了三个穿孔性阑尾炎的孩子。”
或许医疗融资租赁就像现代医学里的肾上腺素——能短暂激活机体,但用多了总会心悸。当无影灯下的每一束光都带着资金成本,不知道那些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会不会在麻醉清醒前,先听见资本流动的汩汩声。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时,手机弹出新闻——某知名租赁公司刚刚发行了规模50亿元的医疗设备ABS,优先级票面利率3.8%)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098/